固态电池消息撩人:两个来自中国,一个来自日本
2025年10月7日,光明网一则消息震动能源圈——中科院金属所研发的柔性固态电池,可承受2万次反复弯折仍保持95%容量,复合正极能量密度飙升86%。次日,中科院物理所再传捷报:黄学杰团队用碘离子填缝术,让全固态电池电极与电解质“亲密贴合”,循环数百次性能稳定。几乎同时,丰田宣布联合住友金属开发固态电池正极材料,目标2027年装车——中日固态电池竞赛,突然进入“近身肉搏”阶段。
中国突破:从分子缝补到原子级“填坑”
金属所的突破像给电池做“分子级缝合”。他们在聚合物主链嵌入乙氧基团(导离子)和短硫链(存电能),让材料兼具“高速公路”与“仓库”功能。测试显示,这种电池弯折2万次后,内阻仅增加3%,相当于手机折叠屏电池寿命延长10倍。更绝的是,能量密度达450Wh/kg,接近现有液态电池的2倍,意味着电动车续航轻松破千公里,且无电解液起火风险。
物理所的“碘离子调控技术”更像给电池“自动补胎”。传统固态电池电极与电解质接触处有纳米级孔隙,黄学杰团队在电解质中加入碘离子,充电时碘离子自动迁移到缝隙,像磁铁吸引锂离子填满空隙。测试原型电池循环500次后,容量保持率仍超92%,彻底解决“接触不良”导致的寿命短问题。国际同行评价:“这是固态电池从实验室走向车规级的关键一票。”
日本急了:丰田四年四次“狼来了”,这次动真格?
面对中国连续暴击,丰田坐不住了。10月8日,丰田与住友金属宣布联合开发“高耐久性正极材料”,目标2027年量产。这已是丰田四年内第四次官宣固态电池量产:从2024年的“2026年量产”,到2025年与出光兴产合作,再到2026年5000亿日元建工厂,时间表一推再推。业内直言:“丰田更像在释放信心,毕竟其硫化物固态电池成本高达1200元/度,是磷酸铁锂的3倍。”
相比之下,中国团队更聚焦底层技术。金属所的柔性电池采用聚合物/无机复合电解质,成本比丰田的硫化物低40%;物理所的碘离子技术可兼容现有产线,无需重建无尘车间。正如新浪财经评论:“中国解决的是‘卡脖子’的科学问题,日本追赶的是‘落地快’的工程问题。”
固态电池的“冰火两重天”:实验室狂欢 vs 产业化寒冬
尽管中日突破频出,产业化仍困难重重。
- 成本关:硫化锂300万元/吨,是碳酸锂现价的10倍;实验室良率60%,量产需达95%以上。
- 安全悖论:固态电池热失控温度虽高,但能量密度超400Wh/kg后,一旦短路释放能量是液态电池的2倍,美国专家警告“失控后果更严重”。
- 替代压力:磷酸铁锂电池通过CTP技术,体积能量密度已达450Wh/L,续航超700公里,成本不到固态电池一半。伍德麦肯兹预测:“2030年前,半固态电池(含10%电解液)可能成为主流。”
谁能笑到最后?实验室的“中国脑” vs 产线的“日本手”
如今的固态电池竞赛,像一场跨栏赛:中国团队在“分子设计”“界面科学”等栏架上领先,日本在“材料量产”“车规验证”上积累更深。但细看时间线:中国2024年半固态装车(如蔚来150kWh电池),2026年全固态试产;日本2027年丰田首款固态电池车上市。双方真正的较量,或许在2028年后——当中国实验室技术完成工程转化,日本能否守住量产优势?
你认为固态电池的“中国突破”是弯道超车,还是日本的“量产执念”更接地气?欢迎留言聊聊!
作品声明: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数据来源:中科院金属所《先进材料》、物理所《自然-可持续发展》、丰田财报、Battery Intelligence报告)
固态电池消息撩人:两个来自中国,一个来自日本……
0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