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弃增程,换购“纯电车”后,才懂“增程车”是实打实的智商税!
今天天气不错。阳光正好。可我的心情却像被暴雨淋过。
开了两年增程车。去年还觉得捡了大便宜。全都要?真香?现在想想。全是坑。
2025年了。电动车技术突飞猛进。我却还在为“烧油发电再驱动”买单。荒谬吗?不。更荒谬的是。我花了27万。买了一台“移动发电机”。
朋友问我:电车体验爽不?当然爽。纯电模式下。安静。丝滑。加速跟脚。像踩在云上。每月电费?不到200块。账面数据漂亮得不像话。
可一旦电量见底。发动机“突”地启动。整个车身一震。噪音瞬间穿透隔音棉。像拖拉机在后备箱咆哮。地库回音缭绕。隔壁车警报都吓响了。售后说:正常。这是“增程器工作”。
正常?多花十多万。就为了听“正常”的噪音?
标称180公里纯电续航。冬天开暖风。实际能跑90?打五折是常态。高速上更魔幻。时速120。发动机狂转发电。油耗直奔8.5L/100km。比我那台老汉兰达还费油。
能量转换链条太长了。油→发动机→发电机→电池→电机→车轮。每一步都在损耗。综合效率比插混低30%。说白了就是“脱裤子放屁”。
车企吹“没有里程焦虑”。可我焦虑得睡不着。油箱小。加满才45升。跑高速每300公里就得进一次服务区。纯电车呢?蔚来换电3分钟满血。极氪800V平台。15分钟补能300公里。
更讽刺的是。增程车还得排队加油。油车反而不用——人家油箱大。续航长。
性能呢?双系统叠加。车重直接飙到2.4吨。百公里加速慢了纯电车整整3秒。操控?底盘被电池和发动机挤占空间。调校妥协到姥姥家。
电池寿命更让我心慌。一边放电。一边承受发动机充电的电压波动。衰减速度比纯电车快20%。两年下来。表显续航掉了15%。官方说质保8年。可二手车市场早有定论。
上周去评估。收车的老板直接摇头。“增程车?电池一坏。换一套八万起。现在收你这车。最多给12万。”我愣在原地。一年半贬值15万。这叫科技红利?
理想L6车主群里。每天都在上演“续航焦虑剧”。有人晒截图:导航显示前方充电桩排队47人。还有人吐槽:服务区加油要等20分钟。因为加满才跑300公里。
反观纯电车主。北京到上海1200公里。全程用APP规划。充电桩空位实时更新。中途补能两次。总耗时比增程车加油还少。
你说插混不行?比亚迪DM-i高速直驱。油耗5L/100km。结构简单。维护便宜。没有增程那套“发电绕路”的愚蠢逻辑。
那增程车适合谁?只适合一类人:小区不让装充电桩。又不敢开纯电。还愿意每年多掏5000油费的“过渡冤种”。
可2025年了。还在过渡?充电桩覆盖率已超92%。家充安装率突破68%。高速服务区快充桩全面铺开。
技术停滞的不是电池。是车企的良心。用落后的方案。包装成“完美出行”。收割中产钱包。还美其名曰“没有里程焦虑”。
笑话。焦虑没少。油钱照烧。噪音不断。衰减更快。残值暴跌。
现在看懂了。增程车不是技术。是营销话术。是电池技术未成熟时的“夹生饭”。如今纯电已成熟。它就该退出历史舞台。
否则。多花的钱。买的不是体验。是“智商税”的收据。
你还在信“增程是终极方案”?醒醒。2025年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