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帘门刚拉起,第九号检测区的光影在地上投出一溜浅黄。1047台银河星耀8、622台极氪001 FR,和479台领克900,静静排在厂区外的提车区,编号、身份码、出厂记录一个不少,表面平静得像谁还没醒,不过数据面板上的“1023451”,和后台无声飘过的“卫星已连接”提醒,已经说明了这天本就不普通。
如果你是现场员工,会不会想,怎么卖车还能和卫星扯上关系?如果站在进出车流里当个路人,会不会察觉,一家车厂为什么要在头顶组自己的卫星网?搁以往,造车卖车才是正事。可2025年,吉利一年能卖102万辆车,其中新能源接近六成,高端品牌扛旗,卖得不是价钱,是气场。这不是简单的技术升级,背后是造车逻辑的整体翻篇。
与大多数同行在电池和充电桩上短兵相接不同,吉利干脆一跃:64颗低轨卫星,绕地组网,专为汽车铺设专线。写到这我忍不住暗自琢磨,他们是不是闲得慌,还是大手笔烧钱图新鲜?偏偏不是。这一串卫星是真让车主能用上的。无人出租的曹操出行车队,能在没地面信号的地方发定位、打求救、收升级。就算进了隧道、矿区,GPS掉线,呼叫卫星照样能应急。真正从制造到服务,把天上的数据和地上的用车连成一体。别问这是不是吹牛,十年前说手机能把人带进朝不保夕的信息时代,也没人信过。
再深一步,吉利不仅想地上跑,还要天上飞。沃飞长空AE200-100,2025年9月量产下线,订单签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城际飞行器不是电影里的特效,是真端上来的菜。你也许觉得会不会沦为下一个PPT项目,但托制造业的底子,吉利真把这飞行器当商品搞出来,不是玩票,是真打算量产卖钱。这不是给少数人看的花架子,是准备串起一整套“陆空一体”的新出行系统。
再说算力。玩AI、喊大模型,今天的车企没几个输阵的。但你要看谁真的下了功夫,谁是唱戏谁是把戏。星睿智算中心,行内第一。AI在吉利的车上,不光会听话、开车,连研发迭代、制造流程、售后处理都能干。和DeepSeek合作做的数据大模型,说得出、干得对,响应快到4毫秒,比人快,遇到事故反应比老司机还稳。千里浩瀚智能系统五级架构算力1400TOPS,数字听着冷冰冰,实际是每一种可能性,都被算进去了。
对比德系车企还在思考成本和充电基础,特斯拉纠结软件迭代没“天线”可用,吉利硬件、算力、卫星、飞行器一齐开干。没拼谁最便宜,也不只讲谁最聪明。李书福一句话:解决实际问题。简单直白。背后是十年磨一剑,靠生产的底力和技术的耐力慢慢攒出来的家底。没高举补贴大旗,不靠挖坑卖便宜,靠的是多年的老工业经验和持续迭代的科技研发。
卫星组网、算力升级、飞行器首飞,三件大事撞在一起,不是偶然。这跟盲盒发售不是一回事,靠的是连续筹码攒足再一把推盘。中国汽车的地位早不是靠“物美价廉”混市场。真正的分水岭,在于谁能把技术、制造、应用、服务串成闭环。吉利在这条线上,走得既全且稳。 说句黑色幽默——在老外还愁换电池的日子里,中国人已经在想开车飞天的问题了。倒不是我信谁成救世主,毕竟历史爱开玩笑,前有乐视的PPT翻车,后有造车新势力边直播边借钱。但有几分扎实底子的,走得慢、凿得深,起码不容易成为笑柄。
有时也想,这行业折腾那么久,卷来卷去,不怕卷疯?可偏偏,真正的变化,是有人悄悄地把*规矩*改掉,让你发现*世界已变*。当你还在问这车载AI能不能听懂你和丈母娘吵架的语气,吉利已经让*卫星直接插进每台车*,提前布了新局。或许在技术通吃的年代,人反落了下风——你对着黑镜祈祷信号、算法、操作系统没抽风——车早已“自己上天”救了你。你说是进步,还是有点讽刺?
行业外的人可能并不觉得吉利在造“车”,但他们实际已经不在汽车圈里卷。地上跑,天上飞,头顶连着一张自己的数据网。每一步都像无声地往整个行业放了一根标尺:你还只是在车里拼软件,他已经在车外构建系统;你还在算电桩铺了多少米,他已经算到万米天外的卫星有多少颗;你还在打价格战,他压根不和你一个赛道。如果需求的本质是“出行自由”,这个自由已经不止于马路,更不止于地面。
当然,产业也没什么救赎和香火,大家都在六便士里找月亮。人性使然,“卷天卷地卷算力”,结果可能还是得在现实里刹车。但坦率讲,吉利砸出的这口井,够深、也够野。它可能不会造出完美无缺的未来图景,可能也有磕碰和风险,但确实打开了另一个层级的想象。
至于下一个关口,这个中国车企会不会去做集成出行服务,还是试着把卫星、飞行器、AI做成“天网级”的商业模式?谁又能说得准呢?毕竟一切都刚启程。你觉得,造车的天花板,是生产线上的新车型,还是天上能入轨的卫星?或者,是我们对“出行”本身的重新定义?未来,可能比我们以为的来得早,也来得更高。
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相关证明以便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