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可能在网上刷到一条消息,说越南有家公司造了台电动摩托车,叫NUEN N1-S,性能听着挺吓人,续航能跑200公里,最快速度能飙到130公里每小时。
更让人咂舌的是它的价格,折算成人民币要五到六万块钱。
很多人看到这的第一反应估计都差不多:是不是搞错了?
五六万块钱,在咱们国内都能买一辆不错的国产新能源小汽车了,花这个钱去买个两轮的电动车,还是个越南品牌,这到底图啥呢?
这事儿听起来确实有点不合常理,但背后其实有一套完整的逻辑,咱们今天就来掰扯掰扯,看看这台越南电摩到底凭什么卖这么贵,以及它未来的路好不好走。
首先,咱们得承认,单从产品本身来看,这台NUEN N1-S确实堆了不少好料。
对于咱们普通人来说,买电动车最关心的无非就是两点:一是能跑多远,二是能跑多快。
这台车在这两个核心问题上,给出的答案确实挺有诚意。
200公里的城市续航,这是个什么概念呢?
就拿在北京生活举例,你要是从东边的通州去西边的海淀上班,一个来回差不多八十公里,这台车基本上能让你骑个两天半才需要充一次电,对于日常通勤和周末想去郊区转转的人来说,这个续航里程是完全够用了,基本上告别了那种“续航焦虑症”。
再说说速度,130公里的最高时速,这已经完全超出了我们对普通电动车的认知了。
我们平时在路上看到的那些电动自行车,国家标准限速25公里,稍微快一点就报警。
而这台车,它的速度已经达到了正规摩托车的水平,甚至可以在高速公路上跑。
这意味着它在城市快速路或者国道上行驶时,动力储备非常充足,超个车、并个线什么的,都显得游刃有余,能给人很强的驾驶信心。
而且它的配置也确实往高端上靠,比如高配版用了瑞典的欧林斯减震和意大利的布雷博刹车,这两个牌子在摩托车圈里,就相当于汽车里的顶级运动套件,能提供非常好的操控性和安全性。
所以从硬件上看,它卖得贵,确实有它贵的道理,它瞄准的就不是那些只求代步的普通消费者,而是那些对性能、对品质有更高要求的玩家。
但是,光有好的产品还不足以支撑起这么高的价格,真正让这台车有了底气的,是它背后巨大的市场机会。
这家越南公司可以说把“顺势而为”这个词研究得透透的了。
他们正好赶上了越南政府的一项重大政策调整。
越南这个国家,被称为“骑在摩托车上的国家”,摩托车是绝大多数人最主要的交通工具,保有量非常惊人。
可是,大量的燃油摩托车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交通拥堵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越南政府下了狠心,出台政策,计划在首都河内等大城市的中心区域,逐步禁止燃油摩托车通行。
而且这个计划有明确的时间表,到2026年,河内和胡志明市这两个越南最大的城市,就要全面禁止燃油两轮车上路了。
这个政策一出来,等于是在越南凭空创造出了一个规模高达千万辆级别的电动摩托车替换市场。
你想想,原来骑油车的人,现在政策不让骑了,他们又离不开摩托车这种交通工具,那怎么办?
只能换电动的。
这就好比是把一大块蛋糕直接送到了电动车厂商的嘴边。
NUEN作为越南本土品牌,自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
据说禁令消息一传出,他们的销量立马就翻了七倍。
在这样一个即将井喷、而且高端产品选择还非常有限的市场里,它作为先行者,定一个相对高的价格,去吸引那些经济条件比较好、愿意尝鲜的用户,是完全说得通的商业策略。
他们利用本土供应链的优势,快速响应市场,抢占了先机。
说到这里,我们似乎可以理解为什么这台越南电摩能火起来了。
它有不错的产品力,又恰好站在了政策的风口上,天时地利人和都占了。
而且这家公司也很有野心,不只满足于越南本土市场,还把目光投向了欧洲。
欧洲对电动化交通工具的推广力度也很大,有各种补贴政策,如果能成功打入欧洲市场,那未来的发展空间看起来确实很广阔。
然而,当我们把视角从越南拉回到我们中国,情况可能就完全不一样了。
这台越南电摩在它的本土市场或许能成为“山中老虎”,可一旦要走出国门,尤其是想和中国品牌掰掰手腕,那挑战可就大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在电动两轮车这个领域,中国才是真正的世界级玩家,无论是技术、产业链还是市场规模,都处在绝对的领先地位。
当NUEN还在为首批100台被抢购一空而沾沾自喜的时候,我们国内的雅迪、爱玛这些头部品牌,一年的销量都是以千万辆来计算的。
这种规模上的巨大差异,直接决定了成本控制能力。
更重要的是核心技术。
电动车的灵魂在于“三电”系统,也就是电池、电机和电控。
在这方面,中国的产业链优势是全球独一无二的。
我们有宁德时代、比亚迪这样世界顶级的电池供应商,有无数技术成熟的电机和电控方案公司。
这套完整的工业体系,让我们能够以更低的成本,制造出性能同样强大甚至更优秀的产品。
举个例子,同样是高性能电动摩托车,我们国内的春风、钱江等老牌摩托车大厂,也早就推出了自己的电摩产品,它们同样拥有出色的性能和高端的配置,但在价格上却比这台越南车要亲民得多。
消费者在有更多选择的情况下,自然会去比较性价比。
NUEN N1-S那五六万的价格,在越南那个特定的政策环境下或许行得通,但放到一个充分竞争的国际市场里,面对中国品牌的“降维打击”,它的价格优势就荡然无存了。
所以,这台越南电摩的出现,对我们来说其实是一个很好的参照。
它一方面提醒我们,在全球电动化的浪潮下,任何一个市场都有可能诞生出有竞争力的新品牌,我们不能掉以轻心。
但另一方面,它也更加凸显了我们中国制造业的深厚实力和全产业链优势。
这不仅仅是某一个产品的胜利,而是整个国家工业体系长久积累的结果。
未来全球市场的竞争,最终比拼的还是这种体系化的硬实力。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