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摩托越南折戟:价格屠夫如何败给日本工匠二十年

《价格战毁掉的帝国:中国摩托在越南的十年兴衰录》

2002年河内街头的摩托车洪流里,每十辆车就有八辆贴着中国商标。力帆的发动机轰鸣和宗申的尾气,混着越南潮湿的空气,编织出一个价值19.2亿人民币的黄金时代。没人想到,这场盛宴散场的速度,比摩托车飙车还快。

中国摩托越南折戟:价格屠夫如何败给日本工匠二十年-有驾
中国摩托越南折戟:价格屠夫如何败给日本工匠二十年-有驾
中国摩托越南折戟:价格屠夫如何败给日本工匠二十年-有驾
中国摩托越南折戟:价格屠夫如何败给日本工匠二十年-有驾

当年中国厂商攻克越南市场的战术简单粗暴——价格屠刀。日本本田卖2100美元的摩托,重庆企业直接砍到700美元。越南工人摸着口袋里三百美元的月薪,第一次发现两个半月工资就能圆机车梦。边境仓库里堆积如山的零部件,顺着红河三角洲的水路,迅速铺满从河内到胡志明市的每一条街巷。

市场占有率达到八成时,七十多个中国品牌突然发现:大家卖的车越来越像,价格越来越低。某家厂商把零售价压到180美元的当晚,三家竞争对手的销售经理在咖啡馆碰头,第二天展厅里的价目表全部重印。这场没有赢家的游戏里,钢材厚度悄悄变薄,变速箱齿轮精度开始浮动,连车漆都少喷了两道工序。

中国摩托越南折戟:价格屠夫如何败给日本工匠二十年-有驾

越南修车铺老师傅阮文胜至今记得,2004年雨季来临时,中国摩托的故障率像涨水的湄公河一样凶猛。"前刹片三个月就磨光,油箱焊缝渗油,最夸张的是后视镜支架,颠簸半个月准断。"他指着墙角的零件箱,里面生锈的轴承印着熟悉的"Made in China"。

日本本田的越南总监佐藤健当时做了个反直觉的决定:把河内旗舰店的咖啡机换成液压检测仪。当中国商家在砍成本时,他们在每个省份建维修中心,培训穿橙色制服的技术员,甚至给偏远村庄配送装有通用零件的三轮摩托。这些烧钱的动作,在2006年迎来转机——越南政府一纸关税令,让靠价格厮杀的进口车利润归零。

市场洗牌的速度令人窒息。到2010年统计数据显示,日本品牌收复98%市场份额时,重庆摩帮的海外事业部正忙着注销营业执照。力帆的越南公司用废铁价格处理库存车,有批货的里程表居然还缠着生产线上的塑料膜。

如今的越南电动车赛道上,中国玩家似乎学乖了。雅迪在河内的工厂里,质检员会用游标卡尺测量每辆车的刹车线公差,这个细节让人想起二十年前日本人的做法。但隔壁本田展厅里,戴着斗笠的农妇正在试用30秒换电技术,这场较量远未结束。

中国摩托越南折戟:价格屠夫如何败给日本工匠二十年-有驾
中国摩托越南折戟:价格屠夫如何败给日本工匠二十年-有驾

商场上最贵的学费,往往交在最简单的道理上。

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及时回应。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