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车市最近整了个大活,一个能让三体人都气活了的大活。
事情是这样的,本来上海那个以旧换新补贴,是你只要符合条件,就能拿到手,属于一个阳光普照奖。但从10月13号开始,不装了,摊牌了,这补贴改成“报名+摇号”了。
我一看到“摇号”这两个字,DNA就动了。
讲真,作为一个在北京为了个车牌摇了小十年,摇到最后开始怀疑人生,每天早上起来都先算一卦的中年人,我对这两个字是有生理性应激反应的。它代表的不是公平,而是一种精心设计过的、充满表演性的绝望。它告诉你,机会是有的,但不多,能不能轮到你,看天。

现在,这种玄学体验,从获取“驾驶资格”这个大门槛,下沉到了“优惠补贴”这种餐后甜点上。
这是什么行为艺术?
这就是把五星级酒店的自助餐,硬生生改成了社区食堂打饭,还得凭票入场,票还限量。
这操作,太阳看了都要一个趔趄。
于是乎,一个典中典的场景出现了。政策公布后的那两天,4S店的门槛直接被踩烂了。据说有家沃尔沃店,客流和订单量直接暴增50%。销售们笑得估计后槽牙都看见了,KPI原地起飞,堪比渡劫成功,一步就从炼气期跳到了金丹期。
为什么?因为所有人都想抢在“摇号时代”来临前,把确定的优惠拿到手。
这是一种极其原始的恐慌,一种对不确定性的极致厌恶。
这就好比你在玩一个RPG游戏,本来打小怪稳定掉落金币,突然系统发公告,说三天后,打小怪只会掉落“金币兑换券抽奖资格”,你会怎么办?你肯定会在这三天里,不吃不喝不睡,把未来一年的小怪全给刷了。
那些冲进4S店的客户,他们不是在买车,他们是在对抗命运的随机性。他们是在用真金白银,给自己买一个“确定性”。他们冲进去下的不是订单,是下的军令状,是对抗虚无的投名状。
你看,所有车企的营销,本质上玩的都不是产品,是人性。尤其是这种利用政策窗口期做的文章,更是把人性里的“怕错过”给拿捏得死死的。
而嘉定区这时候还来个补加持,又给了几千块补贴。这叫什么?这叫火上浇油。本来只是个小火锅,现在直接给你扔了个压缩毛巾进去,瞬间膨胀成一个鸳鸯锅。
如果说市里的政策是把蛋糕从桌上端走了,告诉你接下来想吃得抽奖。那嘉定区的政策就是告诉你,别灰心,虽然蛋糕没了,但我这里还有一盘花生米,先到先得。
两边一叠加,直接把消费者的心态给干爆了。
我仿佛能看到那个场景:一个大哥,本来还在家里盘算着,是买XC60还是买理想L7,算来算去差个万八千的,纠结得头发都掉了好几根。突然新闻弹窗,补贴要摇号了。大哥一拍大腿,坏了菜了,再不买,别说优惠了,毛都捞不着。于是乎,什么产品力、什么智能化、什么续航,都成了狗屁。唯一的真理就是:快!
快点去4S店,快点下定,快点开票,赶上最后一班不需要摇号的船。
这种时候,你跟他们聊什么自动驾驶,什么智能座舱,都是虚的。自动驾驶的关键不在特斯拉,在老头乐。真正的核心科技,是那个能让你在截止日期前一秒完成付款的销售。他才是那个掌握了时间魔法的雷电法王。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把买车比喻成修仙抽卡,可能有点侮辱修仙了。人家修仙好歹是凭本事,我们这是纯看脸。
当然,进入摇号时代后,逻辑又变了。
销售的话术会立刻升级。从“哥,再不买就没补贴了”,光速切换到“姐,越早买,年底前能摇的次数越多,中签概率越大,理论上能摇5次呢!”
你看,他们总能找到一个理由让你立刻掏钱。之前是确定性的诱惑,现在是不确定性里的概率优势。横竖都是让你快点给钱。加大,加大,加大。
昨天下午我点了个外卖,那个麻辣烫辣得我怀疑人生,可能老板把工业辣椒当不要钱的撒了。买车这个事儿,有时候就跟点麻辣烫一样,看起来选择很多,最后都是一个辣眼睛的结局。
这套组合拳打得确实漂亮,精准地制造了稀缺感,人为创造了一个销售窗口期,把潜在的订单给提前激发了。但说实话,把简单的事情搞这么复杂,除了折腾老百姓,我想不出第二个目的。
就为了几千块钱,至于吗?!
当然至于。对于很多家庭来说,这几千块就是实打实的优惠。但这种为了“优惠”而付出的时间成本、情绪成本,往往被忽略了。
这就像现在很多APP,为了让你多留存几分钟,设计了各种花里胡哨的签到、领能量、盖楼。你每天花半小时在上面点来点去,一个月下来,最后提现了五块钱。你觉得自己赚了,但平台用你的时间赚了更多。
这个购车补贴摇号,异曲同工。
它让消费者的决策逻辑,从“我需要什么车”,变成了“我如何才能占到便宜”。当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如何薅羊毛的时候,车的本身,反而不重要了。
这对于整个汽车市场来说,是一种悲哀。

因为我真的买过好几辆车,我深知一个道理:所有在买车时因为一点优惠而做出的妥协,都会在日后的用车过程中,加倍地让你闹心。你为了省五千块,买了个自己不那么喜欢的颜色,结果你每次看到它,都觉得别扭。你为了赶一个补贴,匆忙下定了一个配置不合适的车,结果每次用起来都觉得不顺手。
会买奔驰的人,就是喜欢那个标,你补贴再多,他也不会去看比亚迪。会买特斯拉的人,就是喜欢特斯拉那种“未来感”,你就算摇号能中个一万块,他也不会因此去买沃尔沃。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

而那些被补贴政策精准“引爆”的消费者,恰恰是那些最摇摆、最看重性价比、决策最不坚定的群体。他们被政策的鞭子抽着往前跑,看似占了便宜,实际上可能失去了从容选择的权利。
所以,面对这种玄学事件,最好的应对方式是什么?是立刻下单,把能抽的机会都拿到手吗?
不。
是躺平。
因为你永远不知道,当你辛辛苦苦中了签,下个月车企为了冲销量,会不会直接官降两万,给你来个典中典的背刺。在如今这个掀桌子式竞争的汽车市场,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这才是新常态。
命运的齿轮,突出一个无情。
本文以传递社会正能量为核心,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联系我方进行修正或删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