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到一个视频,给我CPU都干烧了。
讲的是什么呢?有人开始给比亚迪的DM-i搞“赛博军火”了,具体来说,就是给那些55公里纯电续航的秦PLUS,在后备箱里加一个巨大的外挂电池包,据说能一口气把续航干到220公里。
我看完的第一反应是,不装了,摊牌了,人民群众的智慧才是第一生产力。
比亚迪的工程师辛辛苦苦搞出来的DM-i,核心逻辑是什么?是用一套精密的算法,让你在大部分时间里用最便宜的电,实在不行了再用一点油。它图的是一个“省”,一个“顺”,是一个在规则内的最优解。
但现在,人民群众用一个铁疙瘩告诉你,什么叫掀桌子。
什么精密的能量管理?什么复杂的油电切换逻辑?不需要。
最好的省钱手段,就是不烧油。最好的能量管理,就是加大加大再加大。如果55公里的电池不够,那就再给你加165公里。简单,粗暴,有效。
这已经不是产品升级了,这是物种进化,是把一台家用车,硬生生逼成了在末日废土里跑长途的改装皮卡。我愿称之为,来自民间的“道诡异仙”。
你可能会说,这玩意儿安全吗?
朋友,问出这个问题的时候,你就已经输了。你还在用产品经理的思维,去理解一个玄学问题。
后备箱里那个铁疙瘩,你不能叫它电池,那叫“赛博许愿池”。你对着它许愿,说要有200公里续航,诶,它就真的给你了,至于代价嘛,玄学是不需要讲代价的。
视频里那个电池包,没有温控,没有精密的电路保护,甚至连个像样的外壳都没有,就是一堆电芯粗暴地捆在一起。这玩意儿在充电的时候,发热量能把后备箱里的矿泉水煮开。三体人看了都得重启一下自己的计算核心,因为这完全不符合物理规律,这更像是一种信仰召唤物。
它不是电池,它是车主对“纯电自由”这个概念的图腾崇拜。
这他妈就是玩火!
只要我开得够快,热失控就追不上我。只要我心中有电,车就不会起火。这就是典型的“只要大爷躺得快,责任直接就定给对方了”的实用主义哲学。你跟他们聊安全,他们跟你聊省钱,这对话从一开始就不在一个频道上。
然后是操控。
讲真,比亚迪的工程师看到这个改装,估计会当场哭晕过去。
汽车工程是一门关于“平衡”的艺术。前后配重、悬挂支撑、簧下质量,每一个参数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DM-i车型本来就是前驱,车头已经够重了,现在你在车屁股后面,咣当一下,塞进去一个几百斤的铁砣子。
这是什么概念?
你以为你在开车,其实你在玩跷跷板。前轮负责象征性地沾着地,提供一个“我还在这里”的存在感;后轮则承担了所有的生命之重,死死地把车压在地球上。过个减速带,车头能直接飞起来。高速过弯?别想了,那不叫过弯,那叫“钟摆式漂移”,能不能活下来全看天意。
这车练的不是驾驶技术,是金钟罩铁布衫。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这个比喻有点蠢,什么金钟罩铁布衫,但你仔细想想,还真就是那个味儿。
我作为一个开过各种破车的中年人,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这种头轻脚重的车开起来,方向盘就是个摆设,前轮随时都在失去抓地力的边缘疯狂试探。你以为你打了半圈方向,车子只会给你一个白眼,然后继续往前冲。
这种改装,完美地把一辆现代工业品,变成了一头有自己想法的机械巨兽。它什么时候想转弯,什么时候想停下,全看它的心情。
所以问题来了,为什么冒着变成“雷电法王”和“马路陀螺”的风险,还有这么多人趋之若鹜?
因为他们被一个更宏大的叙事给困住了,那个叙事叫“省钱”。
对于很多DM-i车主来说,买这台车的核心驱动力,就是用电的成本,远低于用油。所以他们会陷入一种偏执的“纯电崇拜”。每天找充电桩,计算电价波谷,成了生活中的一种修行。
但原厂55公里的续航,讲真,就是个笑话。它不上不下,卡在那里了。让你每天都得充电,但又跑不了多远,时刻都在续航焦虑中挣扎。
这时候,改装商家出现了,他不是一个商人,他是一个“福音传播者”。他告诉你,你的痛苦我懂,你的焦虑我能解决。只要付出一点小小的代价,你就能从“充电焦虑”的苦海中解脱,一步到位,进入“一周一充”的极乐净土。
这是一种宗教式的诱惑。
质保?那是什么?能吃吗?在绝对的“省钱信仰”面前,一切风险都是纸老虎。他们不是在买一个产品,他们是在为自己的信仰充值。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省钱的时候,你就懂了。
说起来,我楼下那个修电瓶车的大爷,手艺可能都比这帮人强。上次我那破电驴坏了,他拿个锤子敲了两下居然就好了,玄学。
那么,比亚迪应该管管吗?应该站出来,把这些“野生科学家”的摊子给掀了。
从公关角度看,是是是,必须得管。因为只要有一台这样的车在街上自燃了,那舆论的大火就不是几篇公关稿能扑灭的了。到时候大家不会去关心车主是不是魔改了,标题只会是“比亚迪当街爆炸”。这个锅,比亚迪背不起。比亚迪的法务和公关,现在估计心态都爆了,正在连夜写风险提示。
但从一个更混沌、更犬儒的上帝视角来看,我反而觉得这事儿特别朋克,特别有意思。
我的暴论是:别管。
不仅别管,甚至可以偷偷给这些商家发点经费。
为什么?因为这才是真正的终极路测,这才是“黑暗森林”法则下最真实的压力测试。
实验室里模拟的那些工况,都太温柔了。只有人民群众这种“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的玩法,才能真正试探出一套动力系统的极限在哪里。这些车主,用自己的生命在给比亚迪做数据采集,他们是真正的“天使用户”,只不过是六翼大天使米迦勒那种会战斗的天使。
自动驾驶的关键不在特斯拉,在老头乐。因为老头乐能创造出所有AI工程师都无法想象的极限路况。
同理,DM-i的终极形态,不在比亚迪的实验室里,就在这些野生改装车里。这些车主会用起火、失控、悬挂报废等一系列惨痛的代价,告诉比亚迪,你的电池安全冗余要做到多大,你的悬挂强度要设计到多高,你的BMS系统要如何防止被外部“入侵”。
所以,比亚迪不仅不该管,还应该把这些案例写进PPT,告诉全世界:
看,我们的车,被用户这样蹂躏,居然还能跑。
就问你怕不怕?
本新闻旨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权益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修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