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聊聊这个名字,“H6L” 里的 “L”,明眼人都知道是 “加长” 的意思,但懂的都懂,它真正的门道在 “6” 上。
哈弗 H6 这三个字,在国内 SUV 市场里那可是金字招牌,巅峰的时候一个月能卖好几万,连续好几年霸着销量榜首,不少家庭买车时,绕来绕去都得提一嘴 H6。
可近几年呢?新能源车型一茬接一茬冒出来,H6 的销量虽说还在第一梯队,但比起巅峰期明显差了不少,有时候还得被比亚迪宋系列压一头。
长城现在把枭龙 MAX 的燃油版改名叫 H6L,说白了就是想蹭 H6 的热度,毕竟 “H6” 这三个字自带流量,不用花太多功夫宣传,消费者一看就知道 “这是哈弗的主力 SUV”,推广成本能省一大截。
有人可能会说,借老款的名气推新车,不是很正常吗?其他品牌不也这么干?但绵觉得,关键得看 “缝合” 之后有没有真东西。
你看吉利的星越 L,虽然也沾了星越的光,但它从平台到动力都有新东西,一上市就打出了 “紧凑级的价格,中型车的空间”,消费者觉得值;
再看长安 CS75 PLUS,每次改款都在设计和智能配置上动真格,比如加个索尼音响、升级车机系统,让人能明显感觉到变化。
可 H6L 呢?外观基本照搬枭龙 MAX 的设计,就前脸加了个通风口,尾灯换了个 “GWM” 标,内饰也没看到啥新鲜玩意,还是枭龙 MAX 那套布局。
要是消费者去 4S 店一看,发现这 “新 H6” 跟之前的枭龙 MAX 长得差不多,心里难免会犯杠:“这不是换汤不换药嘛”
再说说动力,H6L 搭的 1.5T 和 2.0T 发动机,都是长城用了好多年的老机型了。1.5T 最大功率 135 千瓦,2.0T175 千瓦,参数看着还行,匹配的 7DCT 和 9DCT 变速箱也成熟,可靠性肯定没话说。
但问题是,现在的消费者早就不满足于 “可靠” 了,他们还想要省油、想要动力响应快。
你看同级别里,长安 CS75 PLUS 有蓝鲸 NE 系列发动机,热效率比老机型高不少;吉利博越 L 甚至给燃油版加了 48V 轻混,起步更顺,油耗也低一点。
可 H6L 呢?还是纯燃油布局,没有任何混动技术加持。现在油价虽说没之前那么夸张,但家用车一年跑一万公里,纯燃油比轻混多花的油钱也不是小数目。
要是消费者算这笔账,H6L 的动力优势好像就没那么明显了。
还有尺寸,H6L 的长宽高是 4800/1895/1730mm,轴距 2810mm,比普通 H6 大一圈,定位中型 SUV。这个尺寸在同价位里确实有优势,后排空间肯定宽敞,后备箱也能装不少东西,家用挺合适。
但你再看竞品,长安 CS75 PLUS 的轴距是 2710mm,虽然比 H6L 短,但它后排空间也够用;吉利博越 L 轴距 2792mm,跟 H6L 差不了多少,还比它多了个溜背造型,年轻人可能更爱。
而且 H6L 的空间优势,是不是真的能打动消费者?现在很多家庭买车,更看重的是智能配置,比如有没有 L2 级辅助驾驶、车机能不能连 CarPlay、座椅有没有加热通风。
要是 H6L 只靠空间说话,其他配置跟不上这 “加长” 的优势,可能也就没那么香了。
说到配置,目前官方没公布太多细节,但从参考信息里能看到,它可能会有前排座椅加热、通风,还有 14.6 英寸中控屏。这些配置看着还行,但跟新能源车型比,差得可就远了。
你看比亚迪宋 Pro DM-i,不仅有旋转 Pad,还能外放电,露营的时候特别方便;小鹏 G3i 虽然是纯电,但辅助驾驶功能比同价位燃油车强太多,能自动泊车、自动跟车。
H6L 作为一款燃油车,要是在智能配置上只停留在 “有屏幕、能加热” 的层面,恐怕很难吸引年轻消费者。现在的年轻人买车,都讲究 “科技感”,要是车机反应慢、辅助驾驶功能少,他们可能看都不看一眼。
再聊聊市场环境,现在国内 SUV 市场早就不是燃油车的天下了。2024 年的数据显示,新能源 SUV 的销量占比已经超过 30%,而且还在往上涨。
很多消费者买车时,第一反应就是 “先看看混动或纯电”,只有那些对新能源有顾虑比如担心续航、担心充电不方便的人,才会考虑燃油车。
H6L 选择做纯燃油车,目标用户其实挺窄的,基本就是三四线城市的家庭,或者对燃油车有执念的老司机。可这部分用户,又大多看重性价比,要是 H6L 的定价真像大家猜的那样,起步价 12 万左右跟同价位的新能源车型比,就没什么优势了。
比如比亚迪宋经典版,燃油版起步价才 9 万多,配置也不差;就算是混动版的秦 PLUS DM-i,起步价也才 10 万出头,油耗还低。
H6L 要是卖 12 万,消费者凭啥不选更省油的混动,或者更便宜的其他燃油车?
还有长城自身的问题,近几年长城在新能源领域的动作不算慢,欧拉主打女性市场,沙龙定位高端纯电,枭龙系列也有插混车型,但燃油车,好像除了 H6 和大狗,就没什么能打的新车型了。
H6L 的推出,更像是长城在燃油车板块的 “续命” 操作:既然新能源还没完全吃透就在燃油车再挖挖潜力,用 H6 的名气和枭龙 MAX 的底子,先稳住基本盘。
可这种 “缝合” 操作,只能解燃眉之急,不能长久。你想,要是以后新能源车型越来越多,充电越来越方便,燃油车的市场只会越来越小,到时候 H6L 就算再能 “蹭热度”,也难敌大趋势。
不过话说回来,H6L 也不是一点机会没有。要是长城能在定价上放低姿态,比如起步价定在 11 万以内,再给点终端优惠,说不定能吸引一部分看重空间和品牌的消费者。
另外,要是能在配置上多加点料,比如标配倒车影像、定速巡航,中高配给个全景天窗、座椅按摩,性价比就能上去不少。
还有售后服务,哈弗的 4S 店遍布全国,维修保养方便,这也是很多消费者看重的点。要是 H6L 能把 “方便维修” 这个优势放大,再配合合理的价格,说不定能在燃油车市场里占一块小地盘。
网友开玩笑说,H6L 是 “枭龙 MAX 换壳,H6 借名,长城的省钱小能手”。虽然是玩笑话,但也戳中了要害:现在的消费者越来越精明,不会再为 “名气” 买单,他们要看的是真材实料。
H6L 要是只靠 “缝合” 两个老款车型的优点,没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恐怕很难走长远。毕竟 SUV 市场里,比它有诚意、有创新的车型太多了,消费者的选择余地大得很。
绵觉得,H6L 的 “缝合” 操作,反映出长城在燃油车转型期的迷茫:既想保住 H6 的基本盘,又想利用现有资源降低风险,可偏偏忽略了消费者真正想要的东西。
要是长城以后还想在燃油车市场发力,光靠 “缝合” 肯定不行,得拿出真创新,比如在动力上搞点新技术,在配置上跟上时代,不然就算换再多名字,也留不住消费者。
声明:为了提高创作效率和阅读体验,本文有借助使用AI工具进行辅助创作,请注意甄别。作为自媒体一直遵循客观理性地评论时事,不搞极端言论带节奏,仅传播正能量。文中数据来自各媒体公开报道,但信息可能会更新,因为无法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本文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请大家理性阅读。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