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买了辆奔驰GLB,刚落地34万。对,就是那个看起来挺拉风的豪华SUV。其实说句心里话,当时冲动买,主要也就是倍儿有面子,毕竟谁不想开辆奔驰呢?那时候朋友还嘀咕:你这是下一站别墅吗?我也就笑笑,心想这车开出去,多少回头率啊。
但话说回来,4万公里开下来,真心感受有点扎心。前几天我把车放到微信群里问问卖价,车贩子给出的报价直接让我傻眼——10万!这明显是瞎忽悠?但后来算了笔账,确实是这个行情。咱们简易算一下:34万入手,4万公里跑了,卖10万。也就是每跑1万公里亏6万,折合一公里亏6块钱,真是比打工还亏。这还没算平时保养、油耗啥的。
我当时脑袋有点发热,想着GLB这车配置和牌子都不错,质感应该杠杠的,结果真心出乎意料。车内塑料感挺强,尤其是那些中控边缘部分,说它普通轿车的料也不夸张。开起来动力还凑合,隔音也一般,跟同价位的凯美瑞和雅阁比,差距还挺明显。别说我瞧不起豪车,毕竟豪车确实有它的技术含量和研发投入,但说实话,咱普通老百姓把这种车当代步,性价比实在不高。
说到研发流程,我给你举个简单的比喻,豪车品牌研发车子就像做奢侈蛋糕,材料都是定制的顶级货,工艺复杂,供应链也复杂。代价是成本和售价都高。而普通合资车更像快餐,配料虽然普通但成本控制得合理,生产效率高。普通用户买奔驰这奢侈蛋糕,买的是牌子和面子,实际用处没那么大,这话虽说有点直接,但我觉得挺实在。
前天我还跟一个修理厂的老王聊,他说:豪华车啊,折旧快,零件贵,保养一点都不省心。你说那些开个大众起亚的,保养一个季度三千多,倒也忍受得了。我心里那个堵啊,真不想再念叨保养费用,但这冷冰冰的数字摆在那里。
我翻了下去年整理的相册,拍了不少GLB内饰近照,光看这些细节就能猜出来,这车厂家在材料选取上的考量更多是为了降低成本而不是提升质感。果然,和那些定位差不多价的BBA兄弟车型比,GLB的用料还算是凑合,没能放开手脚往豪车质感方向走。
说实话,之前我一直想当然地认为,豪车到底是豪车,贵有贵的理由。可搞半天,事实不完全是这样。豪车的供销渠道和品牌溢价是拉高价格的主要因素之一。研发费用虽然高,但主要是高端技术和品牌溢价部分被强调得更明显。普通买家还不如花同样的钱买台实用、保值靠谱的合资车,至少用起来心态平和点。
跑题了,我刚才还想说,其实买车这事儿,算账是最终宿命,但人心真的难算。有次朋友给我发信息:图个开心,不折腾,买车犹如买快乐,算那么多干啥?他说得也对,买车的那点快乐可能抵得过几年折旧的痛苦。但这快乐你花了多少银子就得心里有数。
回到二手车价格,凯美瑞和雅阁20年款配置好的也要30万左右,但现在一般卖得五六万上下,折旧也极其严重,这其实是个普遍存在的痛点。只要上过牌,价值马上打折,豪车和普通车差距没有宣传中那么悬殊——都是羊毛出在羊身上,至少从实操角度看。
我没细想过,这种折旧惨烈的行情里,那些跑车盘或者新潮品牌车型有没有机会活得更滋润点?毕竟有不少年轻人改装爱好者买了也能折腾出个三五万兴趣来,(这段先按下不表)。
倒是让我想起开车路上碰到的一个大爷,他开着七八年的老凯美瑞,车身钣金褪色,谈不上豪华,但见他开车笑得挺开心。 这也是一种答案吧?买车,真得量力而行。
说完这些,问你个问题:你觉得豪车的面子值不值这个代价?是说给别人的看,还是给自己的心情?
话说回来,留给后续思考的我再加个小细节:卖车的时候,车贩子常说,这车后期配件贵,买卖难做,但其实这些配件价格表早就在网上放着,价格贵跟买卖难做啥关系?他怕卖不出去才各种借口挂出来忽悠人。你有遇过这种套路吗?
说到这里,心里还有点堵:买豪车到底是买品质还是买面子?也许对很多普通人来说,答案要自己去摸索了。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