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国庆后车圈大战:BBA降价硬刚新能源,二线豪车为何成了"炮灰"?
2025年国庆刚过,车圈就上演了一出"神仙打架"——BBA(奔驰、宝马、奥迪)带着降价大招冲进新能源战场,国产新势力(蔚来、理想、小鹏这些)用800V快充、城市NOA这些黑科技硬刚,本以为就是高端车的内斗,结果复盘一看:2025年8月奔驰C级销量为11951辆,同比下降,BBA在华市场持续承压,反倒是凯迪拉克、沃尔沃这些"二线豪车"处境艰难。
这到底是咋回事?
BBA和国产新能源"硬刚",为啥受伤的却是二线豪车?
说起这场车圈大战,得从2025年的降价潮开始讲。宝马i3这车,官方指导价本来是35.39万到41.39万,现在20万就能落地,这降幅够狠吧?
奔驰C级部分经销商的优惠力度很大,广东地区甚至有车主以16.66万现金优惠拿下入门款,落地不到19万。奥迪呢,虽然没有前两家动静那么大,但价格策略也在不断调整。
这三家德系豪门一起往下杀价,消费者都看傻眼了——以前这些车可都是要加价提车的啊,现在怎么就跟菜市场买菜似的开始打折了?
但你仔细看销量数据就会发现,这场价格战真正的输家根本不是BBA自己。虽然奔驰C级8月销量同比掉了,但人家好歹还能守住豪华品牌的招牌;国产新能源那边越战越勇,靠着各种黑科技抢走一大波年轻用户。
真正惨的是那些二线豪车——2024年9月凯迪拉克CT5销量为2694辆,同比下降,虽然凯迪拉克品牌在2024年下半年连续6个月销量有所回升,但这个销量基数实在是太低了。沃尔沃S60呢,终端优惠力度一个劲儿往上加,可销量还是提不起来。这些二线豪车就像是两军交战中间的那块缓冲地带,被两边的炮火轰得体无完肤。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
说白了就是定位太尴尬。你看BBA,再怎么降价,人家背后有上百年的品牌历史撑着腰。一个普通消费者,花30万买辆车,就算明知道宝马的车机系统没国产新能源好用,但开出去那个蓝白标志就是面子,亲戚朋友一看都得说句"行啊,混得不错"。
这就是品牌溢价的力量,是几代人消费观念积累下来的认知。
再看国产新能源这边,人家走的是另一条路——用实打实的技术说话。800V高压平台是什么概念?充电5分钟就能跑400公里,比你加油还快;城市NOA功能夸张,不用手扶方向盘,车自己就能开进小区地库,这在以前只有百万豪车才敢想的配置,现在三四十万的国产车就给你配上了。
高通8295芯片装在车里,操作流畅度吊打很多传统豪车的车机系统。年轻人买车就认这个,管你什么百年品牌,我要的是科技感、是智能化、是用车体验。
那二线豪车呢?
夹在中间两头不靠。说品牌吧,凯迪拉克、沃尔沃确实有点历史底蕴,但跟BBA比起来还是差了一个档次,消费者心里那杆秤很清楚——同样是30万,我为啥不多加点钱买个宝马?
说技术吧,这些二线豪车吃亏。凯迪拉克CT5还在用传统动力系统,零百加速表现平平无奇;沃尔沃S60的智能车机被用户吐槽卡顿,用起来像五年前的安卓手机。至于引以为傲的"安全配置",什么City Safety城市安全系统,早就被国产车的360度全景影像加自动紧急制动给普及成了标配,根本没啥竞争优势。
利润空间的问题。BBA降价是战略性的,人家生产线成熟、供应链完善,每辆车亏个两三万还能扛得住,毕竟薄利多销,靠规模效应也能回本。但二线豪车本来利润就不高,现在被逼着跟降价,每卖一辆车都在亏钱。
经销商也不傻,看这情况选择躺平——宁可不进货,也不当这个接盘侠。库存压力大、资金周转难,这些问题一环扣一环,把二线豪车逼到了墙角。
这场价格战打到现在,已经不是简单的"谁便宜谁赢"的问题了。BBA有品牌做护城河,国产新能源有技术做杀手锏,二线豪车既没有足够硬的品牌,又拿不出足够强的技术,自然就成了这场战争里最先倒下的那一批。市场就是这么残酷,没有核心竞争力的玩家,注定会被淘汰出局。
第二部分: 二线豪车到底差在哪?技术、品牌还是"救命稻草"失效?
说到二线豪车的困境,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冤——这些品牌也不是没努力啊。你看全新凯迪拉克CT5上市的时候,限时价21.59万元起,这价格已经放得够低了吧?
沃尔沃一直拿"安全"当自己的金字招牌来打,车身结构、气囊配置都是行业顶尖水平。
但为什么还是扛不住这波冲击?
这背后的原因,得从技术、品牌和服务三个维度来拆解。
先说技术层面的差距。2025年的汽车市场,消费者关心的早就不是什么"V6发动机""后驱底盘"这些传统指标了。现在大家买车看什么?看充电速度、看智能驾驶、看车机系统。
国产新能源在这些方面已经卷到了什么程度?
800V高压平台不稀奇了,充电5分钟跑400公里是基本操作;城市NOA功能成了标配,车能自己识别红绿灯、自动变道、自动泊车,甚至能开进复杂的地下车库。高通8295芯片装在车里,你想看视频、玩游戏、开视频会议都没问题,流畅度比很多百万级豪车还要好。
BBA虽然在电动化转型上慢了半拍,但人家好歹还在努力追赶。宝马投入大量资源研发新一代电驱系统,奔驰和华为合作搞智能座舱,奥迪也在加快电动化的步伐。虽然目前他们的纯电产品还处于"叫好不叫座"的尴尬状态,但至少技术储备是有的,未来还有翻身的机会。
反观二线豪车,技术上的差距已经大到没法追了。凯迪拉克CT5还在用传统的内燃机动力系统,零百加速表现在同价位里根本排不上号。提车机系统了,那个传统的中控台设计,跟现在主流的智能座舱相比就像是上个世纪的产物。
沃尔沃S60的情况也好不到哪去,用户反馈车机系统体验不流畅,经常卡顿,而且功能单一,跟国产新能源那种"手机般流畅"的体验完全没法比。至于沃尔沃引以为傲的安全配置,什么碰撞预警、车道保持辅助,这些功能现在连十几万的国产车都标配了,根本构不成竞争壁垒。
品牌层面的劣势致命。过去二线豪车的生存策略很简单——比BBA便宜一点,吸引那些预算有限但又想要豪华品牌的消费者。这招在十年前还挺管用,毕竟那时候消费者买车主要看牌子,开个凯迪拉克出去,至少比开大众、丰田有面子。
但现在情况完全变了。国产新能源重新定义了什么叫"豪华"——蔚来ES6的内饰用的是Nappa真皮,氛围灯矩阵营造出来的高级感不输任何传统豪车;理想L9的车机可以同时开多个应用,语音助手能控制全车所有功能,甚至还能联动家里的智能家居。这种体验,是凯迪拉克那种大面积木纹饰板加传统旋钮的设计根本给不了的。
消费心理的变化。现在的年轻人买车,看重的是"社交属性"。开一辆国产新能源出去,可以跟朋友炫耀"我这车机比BBA还智能","我这车充电比你加油还快",这些都是社交货币。
但开一辆二线豪车呢?
可能还会被朋友调侃"怎么还买这种过气品牌?"这种心理落差,对品牌形象的伤害是致命的。一旦消费者形成了"二线豪车=落伍"的认知,后面想要扭转就难了。
最后说说服务体系的失效。以前买凯迪拉克、沃尔沃,消费者图的是什么?图的是4S店保养靠谱、维修网点多、售后服务有保障。
这套服务体系在燃油车时代确实是优势,毕竟车坏了能马上找到维修点,配件供应也充足。但到了新能源时代,这套玩法已经不灵了。国产新能源品牌玩的是什么?上门取送车、终身免费流量、OTA远程升级,甚至蔚来还搞了换电站,3分钟就能满电出发。
这种服务体验,是传统4S店模式根本没法比的。
而且二线豪车的4S店数量还在逐年减少,售后响应速度也越来越慢。消费者的用车体验自然就下降了,用户粘性也就越来越低。以前大家还念着点品牌情怀,现在连这点情怀都快被消磨光了。
说到底,二线豪车的问题不是单一维度的劣势,而是全方位的落后——技术跟不上、品牌没优势、服务也不够好。在这种情况下,想要翻身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任务。市场不会给你太多时间慢慢调整,消费者不会为情怀买单。你要么拿出真本事,要么就只能退出这个赛道。
第三部分:这场"混战"背后,是消费逻辑的彻底颠覆?
要理解二线豪车为什么会陷入如今的困境,得从深层次去看——这不仅仅是几个品牌的兴衰,而是整个汽车消费逻辑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十年前买车是什么样的?
那时候消费者第一看重的就是"品牌"。你开辆奔驰宝马回老家,亲戚朋友都得高看你一眼,觉得你混出来了;就算买不起BBA,弄辆凯迪拉克、沃尔沃也比开大众丰田有面子。那个年代,车就是身份的象征,logo比什么都重要。
配置?
性能?
这些都是次要的,那个车标能不能撑得起面子。
但现在完全不一样了。90后、00后成了购车主力军,这批人的消费观念跟父辈有着天壤之别。他们不在乎什么百年品牌、德国工艺,他们要的是"实际体验"。
花30万买辆车,得有智能的交互系统,语音助手能控制车内所有功能,甚至还能联动家里的智能家电;得有低的用车成本,国产新能源每公里电费不到1毛钱,传统燃油车至少要6毛;得有安全的配置,激光雷达能提前识别200米外的障碍物,AEB自动紧急制动能在时刻救命。这些实打实的功能,才是年轻人在意的东西。
数据也能说明问题。10月自主在豪华车的份额首次突破,而德系已连续3个月跌破这一门槛。夸张的是,原本属于二线豪车的"中间地带"——也就是30万左右的轿车和SUV市场——现在要么被国产新能源填满了,比如比亚迪汉EV、小鹏G9这些车型卖得火热;要么被BBA的降价车型收割了,宝马i3、奔驰EQE这些车降价之后性价比就上来了。
二线豪车在这个价位段彻底找不到生存空间,就像是被两头夹击,进退维谷。
这种消费逻辑的转变,背后其实是整个社会价值观的变化。以前买车是为了"让别人觉得我很成功",现在买车是为了"让自己用得舒服"。这个变化看起来不起眼,但对汽车行业的影响是颠覆性的。
消费者不再为"logo"买单,而是为"价值"投票——你能给我带来好的智能体验、低的长期成本、安全的驾驶保障,我就选你;如果你只会打"情怀牌"、"降价牌",却拿不出真本事,那对不起,我宁愿多花两万买辆国产新能源,也不会去当二线豪车的"接盘侠"。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信息透明度的提升。以前买车主要靠销售忽悠,消费者对产品的了解很有限,所以品牌背书就显得特别重要。
但现在呢?
短视频、汽车论坛、车主群,各种信息渠道太多了,消费者买车之前都会做大量功课。你这车的真实油耗是多少、车机系统好不好用、售后服务怎么样,网上一搜全都有。这种信息透明化,让那些只靠品牌光环吃饭的车企彻底失去了优势。
二线豪车就是这样被"扒光"的——消费者发现,除了一个还算响亮的牌子,这些车在技术、配置、服务上没有任何过人之处,那为什么还要多花钱去买呢?
再往深了说,这波消费逻辑的转变,其实也反映了年轻一代对"豪华"定义的重新理解。以前的豪华是什么?真皮座椅、实木内饰、大排量发动机,这些能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但现在的豪华是什么?
是车能自己开、是充电比加油还方便、是车机系统比手机还智能、是OTA升级能让车越用越新。这种"新豪华"的定义,传统车企很难适应,因为它需要的不是生产线的改进,而是整个思维模式的转变。国产新能源之所以能崛起,就是因为它们一开始就是按照"新豪华"的标准来造车的;而二线豪车还停留在"旧豪华"的思维里,自然就被时代抛弃了。
市场的残酷就在这里——它不会给你留太多缓冲时间。当消费逻辑发生转变的时候,要么快速适应,要么被淘汰出局。二线豪车的困境,说到底就是没有跟上这个变化的节奏。
第四部分: 网友都在问:二线豪车真的没救了吗?未来出路在哪?
聊到这儿,很多人肯定会问:二线豪车是不是彻底没戏了?
还有没有翻身的可能?
这个问题确实值得好好分析一下。
先说第一种思路——能不能学国产车搞智能科技?理论上当然可以,但实际操作起来难度太大了。这些品牌的研发体系还是燃油车时代的那套逻辑,比如凯迪拉克的研发中心主要在美国,对中国市场的智能化需求反应很慢。
而且供应链也是个大问题,这些二线豪车长期跟博世、大陆这些传统Tier1供应商合作,想要快速切换到800V高压平台、激光雷达这些新技术,成本和技术难度都太高了。时间问题——国产新能源已经在智能化领域跑了好几年了,技术迭代速度非常快。
等二线豪车把这些技术搞明白、投入量产,市场可能又变天了。所以走这条路,除非有巨额资金投入和强大的执行力,否则基本没戏。
第二种思路是继续降价。这招短期内确实能刺激销量,但长期来看就是慢性自杀。你看全新凯迪拉克CT5限时价21.59万元起,沃尔沃S60的终端优惠也在不断加大,但销量还是上不去。
为啥?
因为降价已经突破底线了。再往下降就要跟合资中级车抢市场了,可消费者凭什么不买配置高、油耗低的本田雅阁、丰田凯美瑞?而且降价还会带来另一个恶性循环——品牌形象受损。
当消费者发现一辆"豪华车"可以便宜到20万以下的时候,他们会怎么想?"这车是不是有什么问题?""是不是卖不出去才这么便宜?"这种负面印象一旦形成,品牌价值就彻底崩塌了。
第三种思路或许还有点希望——专注小众市场。比如做豪华越野车,类似Jeep牧马人那种硬派SUV,或者做豪华MPV,类似雷克萨斯LM那种高端商务车。这些细分市场竞争相对没那么激烈,而且用户需求很明确。
但前提是你得有差异化的竞争力。举个例子,如果凯迪拉克能推出一款带"坦克掉头"功能的电动硬派SUV,既保留美式豪华的设计风格,又加入新能源的黑科技,说不定能在越野市场切出一块蛋糕。或者沃尔沃打造一款主打"北欧极简风+顶级环保材料"的MPV,针对那些注重品质和环保的高端用户,也许能找到一条生路。
但说到底,二线豪车最需要改变的不是产品本身,而是心态和思维方式。别再把自己当成"高端品牌的平替"了,这个定位在新能源时代已经没有意义了。
要重新思考:在2025年,"豪华"到底意味着什么?
如果只是堆配置、降价格,那永远打不过国产新能源,因为人家在供应链效率和成本控制上有天然优势。真正的出路,应该是抓住一部分用户的特殊需求——比如有些人就是喜欢凯迪拉克的"美式大V8情怀",喜欢那种粗犷有力的驾驶感受;有些人就是认沃尔沃的"安全世家"口碑,觉得这个品牌在被动安全方面确实有积累。
如果能把这些品牌的DNA保留下来,再结合新能源技术做升级,或许还能守住最后的阵地。
网上还有人提出一些激进的建议,比如彻底转型做服务商、做出行平台,不再卖车而是卖出行解决方案。这种思路倒是挺新颖,但对于凯迪拉克、沃尔沃这种传统车企来说,转型难度太大了。它们的基因里就是制造业思维,要变成服务型企业,组织架构、人员配置、商业模式全都得推倒重来,成功概率很低。
客观来说,二线豪车的处境确实很艰难,但也不是完全没有机会。看这些品牌能不能放下身段,真正去理解现在的市场和消费者。如果还抱着"我是豪华品牌"的架子不放,那基本就是等死;如果能够务实一点,找准自己的定位,做好差异化,也许还能在夹缝中求生存。
但无论如何,靠降价和打情怀牌肯定是走不通的,市场已经用销量数据给出了答案。
结语:
2025年的这场车圈大战,表面上看是BBA和国产新能源的"硬刚",实际上却是整个汽车行业的一次"大洗牌"。二线豪车的困境不是偶然,而是必然——当品牌光环失效、技术差距拉大、消费逻辑彻底转变的时候,那些只会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的玩家,注定会被市场无情淘汰。
对消费者来说,这反倒是件好事。以后买车不用再为"logo"多花冤枉钱了,能用合理的价格买到真正符合自己需求的"好车"。你想要品牌溢价和面子,BBA还在那儿;你想要智能科技和性价比,国产新能源随便挑;你要是真心喜欢某个二线豪车的设计或者情怀,现在也是抄底的好时机。
市场越透明、竞争越激烈,消费者就越受益。
至于二线豪车能不能翻身?
就看它们能不能放下身段,真正读懂这个时代了。汽车行业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过去的经验和套路都不太管用了。谁能快地适应变化、谁能给用户创造真正的价值,谁就能活下去。
这场战争还远没有结束,接下来还会精彩。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