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相信很多人的手机都被一条消息刷了屏,说的是国家要出台燃油车新规,从2026年开始,百公里油耗超过3升的汽油车就不让卖了。
这个消息一出来,可真是激起了千层浪。
不少人心里都犯嘀咕,这是真的吗?
现在市面上随便一辆家用车,油耗也得六七个,像轩逸、卡罗拉这种卖得最好的车,也达不到这个标准。
如果真按这个规矩来,那以后我们还能买什么汽油车?
是不是逼着大家只能去买电动车了?
其实,大家先别急着焦虑,这件事的真实情况和网上流传的说法,还是有不小出入的。
我们得把这个政策的来龙去脉弄清楚,才能看明白它到底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首先,那个“百公里油耗不得超过3升”的说法,其实是一种比较简单化的误读。
国家相关部门确实发布了新的《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而且这个标准确实非常严格,但它的考核方式并不是针对我们消费者购买的每一辆车。
它考核的是汽车生产厂家,而且玩的是一个“平均分”的概念。
专业术语叫“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说白了,就是国家要求一个汽车品牌,比如丰田或者大众,它一年在中国卖出去的所有新车,把它们的油耗加起来再算个平均值,这个平均值必须达到国家的标准线。
到2025年,这个平均值大概要降到百公里4升左右。
这么一解释,大家可能就明白了。
这就像学校要求一个班级的平均成绩要达到90分,但并不意味着班里每个学生都必须考到90分。
可以有学生考80分,只要有更多的学生能考到95分甚至100分,把平均分拉上去就行。
对车企来说也是一个道理,它可以继续生产和销售油耗在百公里6升、7升的纯燃油车,但为了拉低整个企业的平均油耗,它就必须同时生产和销售更多油耗极低的新能源汽车,比如油耗只有一两升的插电混动车,或者干脆就是零油耗的纯电动车。
所以,这个政策的真正目的,不是要一下子把燃油车都给禁了,而是通过一个非常严苛的平均分考核,来倒逼车企加速转型,主动去研发和推广新能源技术。
这是一种用市场规则引导产业升级的聪明做法。
那么,搞清楚了政策的真相,我们再来看看它对我们普通人的影响。
对于那些已经买了车的朋友来说,基本上可以把心放回肚子里。
这个政策是“管新不管旧”的,也就是说,它只对未来新生产和销售的车辆有要求。
你现在开的车,不管是大排量的越野车还是小排量的代步车,只要是合法购买的,就完全不受影响。
你该怎么开就怎么开,每年去年检也不会因为这个新标准而遇到任何麻烦。
不过,有一个潜在的影响需要注意,那就是二手车的保值率。
可以预见,未来几年,那些油耗比较高的纯燃油车,特别是排量大的车型,在二手车市场的价格可能会跌得比较厉害。
因为当市面上的新车都变得越来越省油时,一个油耗动辄十几个的“油老虎”,自然就没那么受欢迎了。
最近已经有二手车商在收购这类高油耗车型时,开始明显压价了。
所以,如果你手里正好有这类车,并且有换车的计划,确实可以考虑早做打算。
而对于那些正准备买车的人来说,这确实是一个需要好好思考的时刻。
现在的处境有点尴尬,买纯燃油车吧,总担心技术落后,未来贬值太快,心里不踏实,感觉像是智能手机时代去买了一台功能机。
可要是直接一步到位买纯电动车吧,很多人心里又有“充电焦虑”和“续航焦虑”。
尤其是住在老旧小区没有固定车位充电不方便,或者经常需要跑长途、去一些充电设施不完善地方的朋友,纯电动车的确会带来一些不便。
这种在“贬值焦虑”和“充电焦虑”之间来回摇摆的心情,确实让很多人在买车时感到非常纠结。
在这种背景下,混合动力汽车,特别是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就成了现阶段一个非常理想和稳妥的选择。
这种车的好处在于它兼顾了燃油车和电动车的优点。
它既有发动机,也有电动机和一块不大不小的电池。
在城市里上下班,如果通勤距离不长,比如在五六十公里以内,你完全可以把它当成一辆纯电动车来开,用家里的充电桩充电,用车成本非常低。
而当你需要出远门或者去一个不熟悉的地方,完全不用担心找不到充电桩,因为它还能像普通汽车一样去加油站加油,彻底解决了里程焦虑的问题。
这种“可油可电”的特性,既能享受电驱动带来的平顺安静和低成本,又保留了燃油车的便利性,完美地解决了消费者的核心痛点。
更让人感到自豪的是,在混合动力这条技术路线上,我们的国产品牌已经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就,实现了真正的“弯道超车”。
过去我们总觉得合资品牌的发动机技术更先进,但现在情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比如比亚迪的DM-i超级混动技术,它能让一辆A级轿车的亏电油耗都控制在百公里4升以下,综合续航轻松超过一千公里。
还有吉利汽车的雷神混动、奇瑞汽车的鲲鹏混动,它们的发动机热效率等核心技术指标都达到了世界顶尖水平。
这些国产混动车型不仅在技术上完全不输给同级别的合资品牌,甚至在动力体验和智能化配置上更有优势,而且价格还更加亲民。
这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已经从过去的市场换技术,发展到了如今的技术引领市场,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进步。
这场由政策推动的汽车行业大变革,它的影响是深远且全方位的。
汽车厂家们正在经历着巨大的阵痛,他们需要投入巨额资金改造生产线,研发新的动力系统,甚至不得不砍掉一些曾经非常畅销的纯燃油车型项目。
整个产业链都在随之而动,电池厂家的订单排到了好几年后,而一些传统发动机零部件供应商则面临转型的压力。
我们身边的生活也在悄然发生改变,你会发现越来越多的加油站里,开始增设了快速充电桩甚至是换电站,它们正在从单一的加油场所,转变为综合性的“能源补给站”。
对于出租车、网约车司机这些靠车吃饭的群体来说,更低的油耗就意味着更高的收入,他们换用混动或纯电车型的意愿也最为强烈。
从长远来看,这次变革虽然会带来短期的不适应,但它对于保护环境、降低国家能源依赖、以及降低我们每个人的长期用车成本,都是一件大好事。
它标志着一个燃油车占主导地位的时代正在加速落幕,一个更加清洁、高效、智能的出行新时代,正向我们大步走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