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智己L6那个发布会,整了个新活儿,叫什么“准900V超快充固态电池”。
听着就特别玄学,特别修仙,属于那种半步元婴,渡劫渡了一半,随时可能被雷劈死的那种。
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信号枪已经响了。
很多人觉得固态电池是来给油车敲响丧钟的。
讲真,这种想法属于看问题只看第一层。
油车?油车早就进了ICU了,现在讨论的是什么时候拔管子,而不是用什么新药。固态电池这一脚,根本不是踹在油车身上的,而是直接踹在了刚提了新电车、还在发朋友圈的那批兄弟的脸上。
这是一场电车内部的黑暗森林大逃杀,不装了,摊牌了,我不过了,你们刚买车的也别想舒服。
现在的电动车,甭管你是麒麟还是刀片,是什么CTB还是CTC,本质都是在搞装修。无非是你家墙纸贴得好,他家马桶是智能的,但房子地基还是那个老样子,该怕火还是怕火,该怕穿刺还是怕穿刺,续航焦虑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永远悬在头顶。
为了解决续航,能想到的唯一办法就是加大加大加大,把电池包做成一块移动的压缩饼干,150度电硬塞进去,车重奔着三吨去,这是典型的力大砖飞,也是典型的脑干缺失。
固态电池一来,游戏规则直接变了。
这不是装修,这是直接把你的茅草屋给你推了,原地起一座钢筋混凝土的碉堡。
能量密度翻倍只是个结果,过程是车可以变得更轻,80度电就能干过去150度电的活儿。车身更轻,操控更好,成本也下来了。
最关键的是安全,这才是掀桌子的那个“桌子”。
固态电解质,从物理上杜绝了燃烧和漏液。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以后发布会都不用讲PPT了,直接现场表演针扎火烤,甚至可以请个道士来现场画符引雷劈电池,劈完还能正常充电。就问你怕不怕?当安全不再是问题,而是变成一个可以拿来表演的杂技时,电车最大的黑点就直接变成了最大的亮点,成了一个金钟罩铁布衫。
这还让油车怎么活?活个屁啊!
当一台续航1000公里、充电跟加油一样快、安全到可以当防弹衣、价格还跟凯美瑞一个级别的电车出现时,谁还去听发动机的交响乐?那不叫交响乐,那叫工业噪音。
但就像我开头说的,最难受的根本不是油车。
最要命的是什么?是现有这些已经all in电车的厂商。
他们投了几千亿建的液态电池工厂,那些冒着热气的钢筋水泥,怎么办?我有时候路过那些超级工厂,就觉得这玩意儿真壮观,像个钢铁巨兽,结果可能一夜之间就成了最大的资产包袱。
整个围绕着液态电池的自助餐流水线,从电解液到隔膜供应商,一夜之间,菜都被收了,连盘子都给你舔干净。这就是技术革命的残忍,它从来不打招呼,直接一刀捅死,连给你写遗言的时间都没有,堪称是电子产品界的道诡异仙。柯达和诺基亚的坟头草,三体人看了都得加点土。
我作为一个开过好几年电车的人,对这种背刺感实在是太熟悉了。
你今天还在为自己的500公里续航沾沾自喜,明天人家直接1000公里起步,充电跟上个厕所一样快。这种感觉,就像你刚用全部家当修成金丹,结果发现隔壁村直接人人发仙丹,出门就是元婴。你找谁说理去?心态直接就爆了。
会买奔驰的人,他们买的不是车,是那个三叉星标带来的社交货币,是一种品牌玄学。会买特斯拉的人,他们买的不是产品力,而是一种“我跟你们不一样”的硅谷信仰。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
但现在的大部分电车,还没有这种玄学光环护体。大家的决策逻辑依然是朴素的“谁牛逼谁好用我就买谁”。
所以固态电池这颗炸弹,炸的恰恰是这片最内卷的红海。它不跟你讲情怀,不跟你讲故事,直接用碾压式的代差告诉你:你手里的东西,过时了。
写到这里,我突然感觉自己有点像个神棍,在预言世界末日。但没办法,现实就是这么魔幻,比我写的段子还要魔幻。
当然,也别高兴得太早,这玩意儿刚出来的时候,价格肯定又是奔着割第一批富哥去的,想跟凯美瑞一个价,估计还得等几年社会毒打。但能过,就是能过。趋势一旦形成,就不会逆转。
所以,谁会最难受?
是那些刚刚花了几十万,买了“旧时代”旗舰电车的车主。
是那些在液态电池路线上,投下万贯家财,船大难掉头的厂商。
那谁会笑到最后?
可能谁都笑不到最后。
在这场掀桌子的无限闪电战里,唯一的赢家,就是混乱本身。
而我们,都是看戏的。看大戏,多是一件美事啊。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