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觉得,小鹏汽车这个黑马崛起得有点奇妙。2020年,卖出了不到3万辆,2021年就跳到近10万,换句话说,去年销量增长了快三倍。你说这是怎么做到的?我倒觉得,除了他们的产品更贴地气,更多还是渠道和市场策略的暗战。
记得去年我逛展场,看到一台新上市的G3,旁边坐着一位销售,看我问车辆信息,他刚笑着说:这款车,跟你熟的那几家车企比起来,实在是入门级。价格划得很实在,但你别指望车内配置会扎心。话虽这么说,但我猜如果没错误的话,价格低还能保证一定的利润空间,是出于供应链成本控制的考虑——毕竟,材料涨价和芯片缺货这事,困扰着各家。
说到供应链,我还记得有次和供应商聊到,去年我们跟芯片厂的合作,像是在打战。这话还能理解为什么?去年芯片价格飙升,供应紧张,影响了交付。只能以更好的价格锁芯片,或产业链买断一些关键零件。否则订单多拥有多,交付慢,用户就得等。小鹏能在2024年实现连续13个月月交付超1.6万辆,除了新产线铺开外,还得归功于供应链优化,不然这种跳跃式的增长真难。
但这背后其实也挺家庭猫的。小鹏曾经在产品线布局上迷失过方向。我查了下资料,2022年前后,他们的车型多到让我晕——既有高端的P7、Xpeng G9,也有看似亲民的M03、G3。就像一锅乱炖,目标模糊不清。你说,把一份豪华的猪肝炒杏鲍菇做成平价快餐,其实也挺难。
那他们怎么扭转局面?你先别急,我其实一直在琢磨这点。唯一让我点醒的,是2024年MONA M03大爆发。这个新贵连续14个月破万,真让人吃惊,尤其是在中低端市场的开门红。我还翻了下笔记,发现这款车的价格区间,估计是在10到15万之间。别小看这个档位,实际上在实操中,同价位车里表现的差异还是挺明显的。比如说,吉利、比亚迪在这块圈子越做越大,但小鹏用精准定位,锁定年轻用户,让他们愿意为体验付钱。这其实也算个差异化策略。
说到用户,我特别想提铃金家那个朋友的看法。去年他换车时问我:小鹏的车跑起来,和理想比,油耗哪个更划算?我当时还没细想,但觉得理想偏家庭用车,空间大,油耗还优,如果很看重用车成本,理想会更香。但像我朋友这么讲究体验的,偏偏就喜欢小鹏的科技感——比方说,自动驾驶辅助、车机交互多花哨。这其实也是市场细分明确的体现。
不完美也是真实存在的。去年我跟修理工吐槽,车出现的故障渐多。他嘿嘿一笑:你别看前端噱头多,但这个车子后续维护确实麻烦。我倒觉得,这也是个潜在危机,毕竟服务网络和售后,是用户续航的软肋。而且,行业里流传一句话:工厂生产车的速度快了,但后续能修好的店,往往更少。
小鹏的销量,数据还在不断冲刺——截至今年十月底,已突破35万台,全年估算能保持45万的预期。但问题来了,怎么保证持续性?有人说,王凤英在渠道布局上做的风声水起。我很同意。毕竟,开拓广泛的渠道,让消费者可以买到、试得上的车,比什么都重要。就我所观察,谁能让消费者体验最直观,谁就有最强的市场话语权。
而且我觉得,小鹏互补了行业的短板——他们的诀窍可能还是人。不是搞营销花招,而是真正懂渠道背后的人,比如经销商、服务网点、甚至那些一线销售。曾经有人跟我说:王凤英去年在南方跑市场,几乎每天都在跑渠道。她知道哪个区域,哪个车型更容易卖出去。我相信,正是这种方案的精准打击,让市场份额逐渐扩大。
你觉得呢?这逆转能持续多久?我心里其实也没底,行业变化太快,谁都可能成为下一个黑马。去年年底,听说一些业界大神在猜测:如果动力总成再优化点,加上自主创新的算法,也许还能更狠一把。你猜下一步,小鹏会瞄准什么?个人觉得,除了续航和智能外,未来可能还会往成本控制上走,毕竟,车子的刹车成本和油耗关系到最终的市场竞争。
最后说一句,真不知道未来的小鹏还会有什么小意外。比如说,他们的超级充电网络,还能不能在业界玩点出乎意料的花样?或者会不会像以前那样,为用户带来新惊喜?我们下一步又该留意什么看不见的变化呢?嗯……这才真有趣。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