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有个事儿传得特别火,说的是德国人正排着队,花折合人民币一百二十万的高价抢购咱们中国的问界M9,这价格比国内贵了快一倍,但人家还是抢破了头。
这消息一出来,大伙儿都挺激动,感觉就像是咱们的汽车工业,终于扬眉吐气,直接杀到了奔驰、宝马、奥迪的大本营,还把他们的老乡给策反了。
文章里描绘的画面特别生动,什么巴黎车展订单爆满,英国网友都开始研究怎么“海淘”中国车了,把问界M9形容成一颗投向欧洲传统车企的“智能核弹”。
听起来确实让人热血沸腾,不过冷静下来想想,这事儿真的有这么夸张吗?
德国人出了名的精明,他们真的会这么“不理智”吗?
咱们今天就来把这件事的里里外外掰扯清楚,看看这热闹背后,到底藏着些什么门道。
首先,咱们得聊聊那个最吸引眼球的“一百二十万”。
这个价格确实是真的,但它背后的情况和我们想象的“普遍抢购”完全是两码事。
目前,问界M9并没有正式通过官方渠道在欧洲大规模上市销售。
这意味着,一个普通的德国消费者,是没法像买一辆宝马X7那样,溜达到4S店里,签个字就把车开回家的。
那这一百二十万是怎么来的呢?
这笔钱,更像是一个“尝鲜价”,是极少数的汽车发烧友、专业的汽车评测媒体,或者是一些想研究中国车的机构,通过“平行进口”这种特殊的渠道弄到手的。
这笔费用里,除了车辆本身在国内的售价,还加上了非常高昂的国际运费、进入欧洲市场必须缴纳的关税和增值税,还有为了让车辆符合当地上路法规(比如充电接口标准、灯光系统等)而进行的改装费用。
把这些七七八八的成本全都算上,一百多万也就不奇怪了。
打个比方,这就像国内一个果粉,非要在iPhone全球首发的第一天,托人从国外花两三万块钱买一台回来,你能说全中国人都在用两三万的iPhone吗?
显然不能。
这只能证明,这款产品确实有它独特的吸引力,能够让最顶尖、最迫不及待的那一小撮人愿意为此付出极高的溢价。
所以,“一百二十万买车”是事实,但把它解读为“德国人疯抢”,就有点夸大其词了。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大规模疯抢是假的,为什么这个消息还能引起这么大的轰动,甚至让很多人深信不疑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它虽然在销量数字上有所夸张,但在一个更核心的层面上,它说的是大实话——那就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在“智能化”这个赛道上,已经对欧洲的传统豪华品牌形成了实实在在的“代差”优势。
这场舆论风暴的真正引爆点,不是问界M9在欧洲卖了多少台,而是它所展现出来的产品力,让一向以汽车工业为傲的德国人,第一次产生了如此强烈的“技术焦虑”。
咱们不妨把场景拉到日常用车中,对比一下就非常清楚了。
就拿停车来说吧,这是每个司机都会遇到的事。
问界M9宣传的亮点之一,就是它那套华为的高阶智能驾驶系统,车顶上顶着一个高性能的激光雷达,全身布满了二十多个摄像头和传感器,等于给这台车装上了一双360度无死角的“复眼”。
在一些没有停车线、环境复杂的老旧停车场,或者是非常狭窄的侧方车位,很多老司机都得小心翼翼地挪好几把,而M9的视频演示里,它能自己规划路线,一把就流畅地停进去。
反观欧洲的豪华车,比如一辆奔驰或者宝马,它们当然也有自动泊车功能,但往往需要你花好几千甚至上万欧元去选装一个“驾驶辅助包”。
而且,这些系统更多依赖传统的超声波雷达,在光线不好或者障碍物不规则的情况下,反应就没那么灵敏,经常是犹犹豫豫,甚至在中途就提示退出,最后还得司机自己上手。
当一个德国车主,看着网络上问界M9像个幽灵一样丝滑入库的视频,再想想自己那台动辄折腾好几次的“智能”座驾,那种心理冲击力是非常巨大的。
这已经不是好用和不好用的区别了,这简直就像是智能手机和功能机之间的差别。
再说到车里的体验,这个差距就更大了。
我们的造车新势力,从一开始就是把汽车当成一个“带轮子的大号智能设备”来设计的。
所以,在问界M9的车里,你可以拥有一个像平板电脑一样流畅的大屏幕,可以在上面刷短视频、开视频会议,甚至还能连接家里的智能家居,在下班路上就提前把空调打开,让扫地机器人开始工作。
这套鸿蒙车机系统,把“万物互联”的概念真正搬进了车里。
而欧洲的传统车企,他们的造车理念还更多地停留在“精密的驾驶机器”上。
他们的车机系统,很多界面设计还停留在十年前,操作逻辑复杂,反应迟钝,功能也非常有限。
当一个宝马车主还在车里费劲地转着那个物理旋钮,在一层层的菜单里找导航的时候,旁边的中国车主可能已经用语音助手点好了一杯咖啡,顺便还检查了一下家里的门窗有没有关好。
这种生活化、人性化的体验差距,是那些真皮座椅、实木饰板 مهما豪华也无法弥补的。
所以,欧洲人不是被那个虚高的价格吓到了,而是被这种“原来汽车生活可以这样”的未来感给震撼到了。
他们突然发现,自己一直引以为傲的“豪华”,在真正的智能化面前,似乎有点不够看了。
这场观念上的冲击,背后其实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商业模式在碰撞。
奔驰宝马这些老牌巨头,它们的盈利模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选装”和“售后”。
一辆基础款的车型,价格看起来挺有竞争力,但你会发现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配置都是要加钱的。
想要个好点的音响?
加钱。
想要一套高级点的驾驶辅助?
请购买一个昂贵的选装包。
等把所有想要的都选上,车价早就飞到天上去了。
这就像买了个毛坯房,所有的装修都得另外掏钱。
而问界M9这样的中国车,走的是“一步到位”的路线。
激光雷达、电吸门、零重力座椅、车载投影仪……这些在欧洲车上需要层层加价的配置,在它这里很多都是标配。
这相当于直接给了你一套拎包入住的精装房。
这种“所见即所得”的实在感,对于被“选装套路”折磨已久的欧洲消费者来说,吸引力是巨大的。
更深层次的是,中国电动车的智能化,尤其是OTA远程升级功能,正在从根本上动摇传统车企的另一大“利润奶牛”——售后服务。
以前车子有个软件问题或者系统需要升级,你必须开到4S店,花时间花钱去解决。
现在,很多问题直接通过网络推送一个升级包,车子在车库里睡一觉就自己修复了。
这直接导致去4S店的次数大大减少,也就断了人家很大一部分财路。
所以,不是德国人造不出智能系统,而是他们的整个商业体系,让他们在转型时显得犹豫和迟缓。
当他们还在纠结要不要砍掉自己丰厚的利润来源时,我们已经用技术和体验,把未来的规则重新写了一遍。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