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打一耙?以色列军方以预防间谍活动为由召回中国制造电动汽车
11月初那会儿,以色列国防军突然冒出来一个操作,把配发给军官的整整700辆中国汽车全都收了回去,说什么有“数据安全隐患”,要全部换掉。三年没出过任何毛病,现在就不行了?这理由听起来真让人挠头。
这一波命令是深夜下达的,总参谋长直接在办公室签字,让所有军官把车开回基地。技术员们忙活半天,查日志、看记录,最后也没找出啥异常,全封存了。这过程还挺规矩,从北部、中部开始分批走,不影响日常任务,看着像提前排练过一样。
更离谱的是,早在今年八月份,以色列就已经规定,中国制造的车辆不能进军事基地,只能停外围或者干脆别靠近。但现在看来,那时候只是个前奏,这次行动才算彻底:不仅禁入,还得全替换。据说大约有**600辆车租赁期一到就要被收回来,用日本的三菱欧蓝德取代,到明年第一季度结束。
这些被点名召回的大多是奇瑞瑞虎8 Pro型号,就是2022年底特地采购来用,因为能坐七个人,对军官家庭来说正合适。官方给出的解释是这些车装了摄像头、麦克风、传感器和联网系统,有可能把数据传出去甚至变成间谍工具。但当初采购时不是做过安全处理吗?移除屏蔽那些功能,该消毒的不都搞了吗?现在又说措施不到位,这折腾得实在让人迷糊。
更好笑的是,在特拉维夫最核心那个军事设施里,也就是基里亚园区安保部门,人家还照样开着中国名爵牌电动车。如果真的怕泄密,为啥总部高层还能继续用中国品牌?双重标准摆这么明显,就差贴标签了。
其实这事赶得很巧,中国汽车最近在以色列市场份额直线飙升,都快占据主导地位的时候,偏偏这个节点上爆出来所谓“安全危机”。多少有点剧情感——用了三年都顺畅无比,现在忽然严阵以待,是谁推动这种转向?
往后扒一扒背景,会发现背后的推手基本跑不掉美国。从去年起,美国政府频繁拿国家安全说事,对中国电动车各种调查限制轮番上阵。这套路几乎成模式,以色列作为美国中东小伙伴,同步动作完全对标,大概率不是偶然现象。有高级官员话讲得直接,说这个决策就是跟美关系绑一起,一句话说明问题所在。
智能汽车本身带的数据采集能力并非“中国专利”,全球主流车型哪家没有摄像头和网联系统?比如特斯拉拍周围环境,德国品牌上传云端服务器,要按同一种逻辑,全世界新型轿车是不是该统统禁入军事领域?
针对性如此强,其实更多还是技术出处的问题,而不是设备本身。中国车卖得太猛肯定有人坐不住。2023年国内新能源车型销量逼近三万台,占到了61%的市场份额;到今年,更进一步攀升到68%,整体市占率从14.3%涨到18.5%。这样的增长速度放在哪个行业都是炸裂式表现。不难想象,当局看到这种趋势之后会怎么反应。
召回报告还特别强调360度高清摄像头之类风险,“可能捕捉演习画面或基础设施细节,被黑客利用”。但老底子采购时这些配置就在那儿啊,为啥拖了三年才觉醒呢?时间节点选得精妙,让人不得不怀疑另有所图。
面对质疑,中方态度坚决:中国驻以使馆马上否认指控,说出口车辆百分百符合法律要求,这种担忧纯属猜测与造谣;奇瑞公司也声明自己不是国企,没有权限做数据采集。这两重否认下来,以色列方面的话语可信度确实打折扣不少。本质上,这场风波压根不是技术争议,而是一场政治站队秀罢了,大国博弈里的一个注脚而已。
讽刺味道更浓的一幕,其实发生在情报圈子里。众所周知,以色列自己的摩萨德一直玩全球监听、窃密那套花样,不管电话电脑还是民用电子产品,无孔不入。一年前,他们针对黎巴嫩真主党设计BB机爆炸案,还连累了一家台湾厂商,被暗中改装后插进高爆材料,实现远程引爆。这种玩法堪称教科书级别,你敢信手机笔记本、电动汽车只因锂电池和通讯模块都有成为武器的潜力?
结果呢,一个惯于利用民品搞袭击的国家,如今却跳出来指责别人生产“可能用于间谍”的产品,自我投射玩的溜极了。如果按照他们逻辑,只允许某些国家发展相关技术,而其他玩家连参与资格都没有,那国际秩序可真够滑稽!
令人意外的是,中东一些买家反而更加青睐“中国制造”,明确要求零件组装全过程必须国产化——这是对美系盟友科技霸权失去信任后的逆向选择吧。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以方强行召回其实只是一场表演:真实风险根本没变化,却硬生生挑时间炒作起来。而且越闹越显荒唐,本身就是黑色幽默现场版,让旁观者忍俊不禁。
与此同时,中国新能源汽车持续发力,今年前八个月已经吃下一半以上当地新能源市场份额,总体市占率从四年前1%暴涨至28.7%。出口量突破200万辆大关,各项创新指标领跑同行业——自动驾驶、电池管理、新能源动力等核心环节不断升级,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竞争优势,也是无法通过行政命令阻挡的发展势头之一吧。(这里略带一点自豪感)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全面弃用奇瑞等七座车型,再换传统汽油版本,比如日本三菱捷克斯柯达什么的,不仅成本翻倍,而且环保目标直接搁浅。本来人口密度高的小地方推广新能源理应效率最高,现在绿交通梦瞬间落空,多烧油、多污染空气,一刀切政策未免太仓促。此外,高性价比加先进配置曾帮当地绿色转型省钱省心,如今搬石砸脚,可惜没人愿意承认损失罢了。(这里吐槽一下经济账)
整个事件怎么看,都绕不开“科技民族主义”正在抬头,把原本属于商业范畴的问题硬拗成意识形态斗争。从华为5G再到如今智能网联轿车,每一步都是先渲染恐慌,然后设门槛,再扫清竞争者。一旦走火入魔,就容易陷入产业链断裂困境,对于每个参与其中的人来说都是麻烦事。不管嘴上怎么喊保护利益,但事实证明闭门造车永远追不上开放合作带来的创新红利。(轻微观点嵌入)
再看看最新数字吧,根据业内消息,到2025年底之前,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超200万,其中60%以上来自纯电赛道,比燃油时代增长快很多。所以即便遭遇各种人为障碍,但消费者最终还是会根据钱包和体验来投票,新潮流挡不了旧套路(生活经验)。
如果只为了迎合盟友战略需要就匆忙决定政策,将导致自身经济与信誉受损。当一个国家玩双标处理技术问题时,它基本丧失伦理话语权,也很难赢得真正尊重。当然啦,两边产业联系这么紧,仅凭单边举措终归不会改变行业格局,只能留下更多尴尬案例供后来分析研究(调侃一句)。
总之,在大家眼皮底下公开打脸,又何尝不是一次现实版讽刺剧。不过谁知道以后还有多少类似桥段会上演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