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着零跑C10追秋顺便测续航,实际表现比想象中靠谱,市区堵车高速乡村路都稳定,续航扎实到位

开着零跑C10跑了一圈,顺便测了下续航,结果比预期靠谱多了。说实话,之前我对电动车秋天续航有点担心,毕竟天气凉爽,空调也得开,风又大,总觉得续航得打折,但这次实际体验让我改观了不少。

周末早晨九点开车出发,市区堵得不轻,尤其过了XX大桥那段,红绿灯密集,车速基本维持在20km/h左右,整整花了40分钟才跑完30多公里。堵车这事儿,电耗没想象中那么高,瞬时电耗偶尔蹿到14.5kWh/100km,开着自动空调和放点音乐,平均下来也就15kWh/100km。跟前几年试驾的几辆电动车比,这个表现算是挺稳了。当时想的肯定电耗翻倍,结果跑下来发现表显续航只少了35公里左右,和我估算的实际里程差不多,反而让我觉得放心不少。我旁边的老王还打趣:现在电动车堵车比油车省心多了,没半点怨言。

开着零跑C10追秋顺便测续航,实际表现比想象中靠谱,市区堵车高速乡村路都稳定,续航扎实到位-有驾

出了市区才舒服,进了快速路,速度在60-80km/h之间,电耗明显降下来。我估计,因为跑平稳,少刹车,表显续航掉了38公里,但这40公里路实际只花了半小时就跑完。而且电耗降到12kWh/100km,动力还能随叫随到,超车两次,深踩油门电表瞬间跳高,但松开后马上回落,说明电控管理挺精细。这种能量和动力的平衡,倒是让我想起之前跟一家车企研发经理聊天时,他说研发电耗控制,就像管控家里的水管压力,压力太大容易爆管,太小水流不畅,真的挺形象。

走到乡村路那段更有意思了,20公里弯路多,还有小坡,速速只有40-60km/h。爬坡电耗大概14kWh/100km,没想象中那么吓人,下坡时电耗甚至负数,能量又回流电池。后来我翻了下笔记,发现这段比我之前试驾的同级别自主品牌车型续航更均衡。表显续航掉了18公里,还比实际跑路少两公里,算是个意外惊喜。不过这也激发我疑惑:难道是零跑的能量回收系统调校得更智能,还是电池管理系统更精准?这我没细想过。

开着零跑C10追秋顺便测续航,实际表现比想象中靠谱,市区堵车高速乡村路都稳定,续航扎实到位-有驾

全程200公里,表显续航掉了近200公里,换算下来续航达成率大概95%,在秋日的15℃环境下,带24℃空调和正常音乐的状态,我觉得这个成绩相当扎实了。返程在高速下坡段,续航掉得更慢,最后纯电模式结束还能剩下300公里电量,这续航表现让我忍不住怀疑,是不是咱们用户平时抱怨续航短,其实一部分是用车惯问题?

聊到用车惯,我得承认,之前我对电动车续航的担心过于笼统,再加上供应链乱象下零部件差异带来的能耗差别,没能具体区分不同车型、实际路况对续航的影响有点大概。所以这次测试对我来说,也是重新校准认知的过程。可能很多人不太清楚,供应链对一辆车续航影响有多大,你随便换块电池管理芯片、甚至电池组管脚设计的不同,都能造成1-2度电的电耗差异,日积月累就是几公里的续航起伏。说白了,研发里这块就像厨师做菜,配料哪怕少一克盐,味道都能不一样。

开着零跑C10追秋顺便测续航,实际表现比想象中靠谱,市区堵车高速乡村路都稳定,续航扎实到位-有驾

顺便说句,我跟修理厂的大刘聊过,他说现在的电动车维修技术虽然进步了,但电池健康状况还是个摸不着头脑的活儿,尤其是电池包内的温度均衡和能量管理这块,对续航影响挺大。这个要是没人跟车主讲清楚,大家一遇到续航焦虑就怪车企,倒也有点冤枉。

再打个比方,你想象天天开车就像炒菜,供应链就是食材市场,研发是厨师团队,用户的驾驶惯是味道偏好。这三者不好好对接,菜再好都能做成口味大乱炖。我刚才翻了下相册,去年同款车型在夏天的续航测试,电耗普遍高出2kWh/100km左右,相对秋季的表现,明显差了20-30公里续航,这让我对季节影响的判断也得稍微收回一点,不是所有电耗差都是天气恶劣,有不少是开车方式和空调开启模式造成。

开着零跑C10追秋顺便测续航,实际表现比想象中靠谱,市区堵车高速乡村路都稳定,续航扎实到位-有驾

这让我好奇,大家在日常用车中,是否真正了解自己车的能量管理逻辑?还是说,大家更关心续航里程表上数字闪过的那个剩余公里数,却忘了怎么能让车更聪明地省电。尤其是像零跑C10这样的车型,供应链相对稳定,系统调校人性化,是否会逐步成为一线省心的选择?

聊聊一个小细节。当我停车休息,拔下充电接口后,仪表盘上的电量显示居然会以0.1%的微幅波动,像是还想留点儿念想,这种细节让我觉得,电动车已经不单是个机器,那点点滴滴的人性化设计,才真的让用车体验更接地气。

开着零跑C10追秋顺便测续航,实际表现比想象中靠谱,市区堵车高速乡村路都稳定,续航扎实到位-有驾

你们用电动车的真实感受呢?是不是也有一些续航神话需要被打破,还是说我这次的追秋续航体验仅仅是个特例?(这段先按下不表)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