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现在买车,咱的脑子可真得越用越小心了。
眼瞅着眼前三兄弟呲着牙——瑞虎9、瑞虎9X、瑞虎9 C-DM插混,各自都在舞台上扯着嗓门秀自己的家底。
有的主打“屏幕比你家电视还大”,有的拿省油牌面刷存在感,还有的三七二十一就把价格往下狠砍一刀,仿佛在说:“快来抢,我这儿啥都有!”
但等等,咱在这场热搜爆表的“屏幕战争”里,是不是已经迷失了自我?
就像那句老话——是你在操控方向盘,还是花里胡哨的科技在操控你的钱包?
新款瑞虎9这波操作,真挺敢。
24.6英寸连屏,瞅着像高级健身房门口的大液晶,连小朋友都能一边看动画一边当副驾驶。
更狠的是50英寸AR-HUD,直接把导航、速度和警告信息投到挡风玻璃上。
主打一个:“我都不用低头,你的路况我全帮你安排得明明白白!”
这玩意理论上妥妥进化了车内信息交互,像把高铁驾驶员的装备搬上了家用车。
但细品呢,技术这东西,可不能光看字面,实际用起来朝阳路早高峰里遇见的“太阳直射+反光+抖动”,还真可能让AR-HUD成了“AR-找瞎”。
而且延迟这一块儿,老有网友吐槽:“看起来像玩VR,反应慢半拍。”
智能系统差异也有点玄学,瑞虎9X用的T2X平台,跟瑞虎9不是一码事,导致同样是‘智能座舱’,有的卡顿、有的丝滑,全靠软件调教那点运气。
动力倒没啥花腔,就是2.0T配8AT或者7DCT,随口一说参数没变,高配玩四驱和CDC悬架,听起来豪横。
但问题大了,现在年轻人老想问一句:“燃油机这点效率,和对面新能源的6秒破百、免费充电,到底啥更香?”
讲真,咱没法下结论,除非把油价跟电费对着比一下。
选车这事儿,有人认真,有人纠结,有人纯随意。
可面对瑞虎9家族“三分天下”,真不怪普通用户挑花眼——七座空间宽阔,女王副驾、SONY音响齐备,感觉像在看《疯狂的石头》,主角团个个有绝活。
瑞虎9主攻大家庭,把“配置堆料”玩出花儿,什么USB口、杯架、氛围灯,说出来都能绕停车场一圈。
瑞虎9X身材略苗条,价格凑巧下探到12万出头,明显冲了年轻人那股“买得起,挺有排面”的心气儿。
插混C-DM则直接对上通勤族问题,省油、绿牌、通勤自由,能在限牌城市舒服地开出来。
但谁家没算过帐,三兄弟的“隔代差价”也不是顺便给你送的。
高配和低配差价近5万,CDC悬架、AR-HUD这些炫酷配置都只有高配才有,低配买回家发现屏幕还不如自己iPad大……这尴尬感,跟点了豪华套餐结果只上了个水煮白菜似的。
咱说句实话,这种“伪需求”谁都怕被套路。
AR-HUD的导航一旦精度打折,开车左右瞄、信息堆满,分分钟让司机开成“脑力劳动者”。
省油这事儿能测出来,但分心可真是无形杀手。
再来看国产造车界现在的路数,说是“屏幕大战”可不算夸张。
曾经,大家卷油耗、卷驾驶体验;如今,谁家不是按斤卖屏幕、氛围灯和花里胡哨的智能助手?
连屏、HUD这些词儿成了销售宝典里的神级武器,各家都在扔——“你屏幕多大?我更大!”“你有车内氛围灯?我有AI情感助理!”重复得都快成Rap了。
但所谓差异化,也就差那么几毫米,谁敢说自家就不是翻版?
瑞虎9家族价格分布12到20万,正面刚唐DM-i、星越L这伙同级大傻个。
C-DM插混价格压到16万以内,明显摸着混动市场的蛋糕舔一口。
可是这新能源的降价潮还没停歇,燃油车跟插混间的大战,肉眼可见压力山大。
车企们一边卖燃油,一边疯狂做混动,既要切新能源牌,又舍不得油车库存,这打法——不就是“大小通吃、左右互搏”?
瑞虎9三车齐飞,有点像在摆“谁都不敢放弃的牌”,踩着主流,试试哪个细分市场更能“割到肉”。
政策面更是花样百出。
各种“促销政策”不停变脸,国庆价、抢鲜价、满减优惠,全是变着法子让销量空翻加倍。
但对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些限牌城市,绿牌的优势不是吹的。
插混C-DM一拿绿牌,市区呼啸而过;燃油版呢,除非家里有现成的燃油指标,不然买回家都怀疑自己是不是追错了潮流。
社会侧,空间大座位多,刚好击中二胎家庭的痛点。
拖家带口,六口人出门,谁不想一车解决所有问题?
可油价高位的现实,随手一百度都是“能不能用电开的都用电”;2.0T油耗数据,官方仿佛有点“弱化处理”,不说大家不在意,说了大家更纠结。
这种“用数据遮掩劣势”的手法,其实不少人在心里默念一遍:“赌吗?就看油耗是不是大坑。”
奇瑞可不光是国内玩票,也在国际市场频频刷脸。
海外销量据说占比很高,尤其东南亚、中东一带。
瑞虎9这些大块头SUV在那边是“刚需”:空间要大,配置要高,开出去不掉面。
但国际赛场更像特种兵集训,长城、丰田这些对手不是省油的灯。
俄罗斯市场就更打得激烈,品牌力、售后、配置全方位PK。
瑞虎9的屏幕和HUD,比起海外同级丰田RAV4、现代途胜,硬件确实高配,但“高配不一定高价”,品牌溢价始终是块心病。
能不能靠“性价比”一路突围,还得看人家那边的消费理念——有的要科技,有的就要皮实耐造,配置多了没用,买了还是得修得起。
说到底,这份“屏幕大战”热闹归热闹,更像是在问大家:“你真需要这么多液晶吗?”
说是新科技进步,车里越来越像个游戏厅。
但驾驶安全才是王道,频繁切换视线、信息爆炸,是不是反倒提高了事故几率,这问题大家真的想过吗?
还有,动不动“智能语音助手”、车机互联,却很少有人关注车机卡不卡、AR-HUD到底能不能用。
感觉车企都乐意在“可见的配置”上镀金,炒卖点、加价,却在看不见的底细里缩了水——后台处理速度、软件适配这些,谁管?
更有意思的是,同一家族三款车互抢客户。
低配定价12万起,羊毛出在猪身上,谁都怕自家低配被隔壁高配拖下水。
你卖便宜点,用户都去你那儿,另一个型号就窗口期变长。
奇瑞到底是不是想用“内部赛马”刺激销量?
还是纯粹是为你定做选择障碍,搞得跟连连看似的?
三车齐发,看着选择多,其实是自家兄弟自家抢饭碗。
品,咱都买车不是“压力测试”了,而是智商税大战。
现在社会流行一句话:“车再好,看不到油价也白搭。”
尤其这AR-HUD、超大连屏,说是花大钱买科技,结果真开起来发现,花出去的钱够加好几年的油。
拆解下来,配置是一回事,实用才是硬道理。
不少老司机到最后买车,还是算总账,看屏幕值多少油钱,看氛围灯能不能换来实际驾驶体验。
毕竟钱包不会骗你,科技再酷,安全、舒适跟油耗才是马路王者。
说回本质,这场比拼是进步还是内卷?
有人说堆新功能是潮流引领;有人干脆怼一句:“炒冷饭罢了。”
买车本该是“用好用对用舒服”,现在却演变成拼谁会投广告。
屏幕大战还没停,新一轮比拼说不定明天就到“自动驾驶大战”,甚至是“座椅按摩大战”也有可能。
谁也不知道用户的刚需啥时候变成被动接受“厂商需求”,钱花得莫名其妙还乐呵呵。
无论如何,咱活在消费社会,永远要记住——别让选择绑架了你的判断,不要活在别人的“需求设计”里。
“你花屏幕的钱,到底能加多少年油?”
这个问题,也许比所有配置、参数都更有意义。
毕竟你每天用的,是车,不是科技秀场。
你觉得,大屏幕究竟是科技进化,还是消费套路?
你会为了多几个功能去加价吗?
欢迎在评论区说一说你买车时最在意的细节!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