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悄悄重启燃油车是假,新能源车下半场拼智能化,欧美还能追得上吗?

“全球放弃新能源车了,只有中国在走弯路! ”这话听着是不是特别耳熟? 2024年,从奔驰、福特宣布推迟电动化目标,到英国推迟燃油车禁售时间,一堆新闻似乎都在说:欧美清醒了,只有中国还在“死磕”。 真相真的如此吗?

来看一组数据:2024年,全球电动车销量突破1700万辆,市场份额首次站上20%。其中,中国卖出1100万辆,独占全球三分之二。欧洲电动车市占率也维持在20%左右,根本没掉队。 所谓“全世界放弃”,压根是场信息乌龙。

欧美悄悄重启燃油车是假,新能源车下半场拼智能化,欧美还能追得上吗?-有驾

欧美车企“撤退”? 其实是战术调整

奔驰被传“放弃2030年全电动计划”,实则只是把新能源车销量占比目标从全面电动调整至50%,并将时间从2025年延至2030年。

董事会主席公开强调:“电动化决心从未动摇”。大众集团一边投600亿欧元研发新内燃机,另一边却规划了1200亿欧元押注电动化,金额是油车的两倍。

福特电动车业务亏损严重,但财报写的是“优化成本、继续投入”,而非撤离赛道。

这些动作,更像是在百年燃油家底和电动未来之间的平衡术。 传统车企燃油车积淀深,转身难,没人敢真放弃新能源。

欧美悄悄重启燃油车是假,新能源车下半场拼智能化,欧美还能追得上吗?-有驾

欧美“踩刹车”,背后是电网、政策、钱包三重压力

2025年4月,西班牙葡萄牙大停电,影响超5000万人。 电网负荷5秒内骤降60%,暴露了高比例新能源接入老旧电网的脆弱。 这不是孤案。 欧洲电网老化、充电设施不足,直接拖累电动化落地速度。

政策上也出现反复。 欧盟虽立法“2035年禁燃”,但德国2025年牵头要求给混动和合成燃料“留后路”。 德国总理默茨公开呼吁政策“更灵活”。

车企则抱怨:强推电动化是在给中国送市场。 欧洲议会官员曼弗雷德·韦伯直言禁燃是“严重错误”,让中国得益。

消费者同样犹豫。 欧洲电动车价高、补贴退坡,用户担心续航和充电便利。 企业也肉疼:福特电动车业务一年亏51亿美元,奔驰、奥迪被迫放缓节奏。 这不是“不想搞”,是“搞不动”的现实困境。

欧美悄悄重启燃油车是假,新能源车下半场拼智能化,欧美还能追得上吗?-有驾

中国凭什么能狂飙? 答案不只是政策

2025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近700万辆,同比增超40%;出口106万辆,暴涨75.2%。 这背后是一套系统打法。

供应链上,中国动力电池产业链完整度惊人。 常州聚集了动力电池31个关键环节中的31个,完整度97%。

合肥拥有从芯片到人工智能的配套生态,吸引大众在此设立德国外最大研发中心。 研发效率更形成碾压:欧洲测试新电池要排队半年,在中国一周拿样品、一个月完成迭代。

技术层面,中国车企在电池能量密度、超充、智能化上快速突破。 比亚迪一年研发投入超过国家十年补贴总额。 市场层面,中国新能源车渗透率已超50%,内需规模支撑技术快速迭代。

欧美悄悄重启燃油车是假,新能源车下半场拼智能化,欧美还能追得上吗?-有驾

能源安全才是终极考量

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超70%,交通运输领域“油转电”直接关乎国家能源安全。电动车将能源依赖从海外石油转向国内电网,这是战略层面的必然选择。

同时,中国在新能源领域已形成“七件套”政策体系:从财政支持、基础设施到环保标准,全链条协同推进。 这不是短期补贴,而是长期生态建设。

竞争已进入下半场:智能化定胜

当欧美还在纠结电动化比例时,中国已转向智能化角逐。 电动平台是智能驾驶、车路协同的最佳载体。 中国企业在算法、数据积累上快速迭代,正参与制定充电标准、V2G等全球规则。

大众集团与小鹏合作开发电动车,看中的就是中国速度与智能化能力。 一位业内人士点破:“上半场是电动化,下半场是智能化”。

欧美悄悄重启燃油车是假,新能源车下半场拼智能化,欧美还能追得上吗?-有驾

谁在撤退,谁在前进?

全球汽车产业转向电动化的大趋势并未逆转,所谓的“放弃”,只是不同国家根据自身条件作出的节奏调整。

国的坚持,建立在能源安全、产业链优势、市场规模与政策定力之上。 当欧美因电网老化、企业亏损放缓步伐时,中国电动车已驶入全球市场。 数据不会说谎,方向已然清晰。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