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2.8万台小鹏狂奔,北京却跌到第七名:一场牌照、充电桩与辅助驾驶的城市博弈战
去年有个做投资的朋友跟我抱怨,说他在北京摇新能源指标摇了快两年,中签率0.38%,排队排到怀疑人生。结果上个月去趟广州出差,发现满街跑的小鹏比他见过的还多——后来一查数据才知道,广州一个城市就卖出去2.8万多台,而北京连前五都没挤进去。
这事儿乍一听挺反常识的。北京怎么说也是新能源重镇,购买力摆在那儿,怎么会输给广州这么多?
其实仔细琢磨就明白了。广州对新能源车是真的友好——绿牌直接申领,不用抽奖碰运气。小鹏总部又在天河,门店铺得密,珠江新城、琶洲那些商圈转一圈,想不看见他们的店都难。朋友说他去试驾过一次,销售没怎么推销,就让他在CBD早高峰体验了一把辅助驾驶,复杂路口、频繁加塞的场景跑下来,当场就交了定金。
充电这块儿差距更明显。广州公共充电桩有八万多个,快充桩占六成以上,基本十来分钟就能找到一个。我认识个开G6的哥们,说他平时在天河上班,中午吃饭时间插上超充桩,一顿饭工夫就能补两百公里续航。这种体验要是放在北方城市,冬天续航本来就打折扣,充电网络又没那么密,自然就没那么香了。
北京排第七,表面上看是销量问题,实际上是一套组合拳打下来的结果。指标获取难是一方面,更关键的是用车环境跟不上。小鹏主打的城市辅助驾驶功能,在北京落地相对谨慎,很多核心卖点没法完全释放。再加上首都用户对高端品牌接受度更高,二十来万的智能车要跟蔚来、特斯拉这些牌子抢份额,压力不小。
充电速度倒是个能拿得出手的优势。800V平台配合自家超充桩,理论上五分钟能跑两百公里。实际体验会因为温度、电池状态有些波动,但比起那些充半小时才到八成的车,还是快了一截。现在他们自己铺了一千多座超充站,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和高速服务区,跑长途心里能踏实点。
用户画像也挺说明问题。广州买小鹏的多是科技公司的年轻人,二十八到三十八岁这个年龄段,看重智能驾驶和补能效率;成都那边更在意座舱娱乐,G9销量占了快一半;西安用户偏爱P7i的高性能版本,大概跟当地人开车风格有关。杭州最有意思,自动泊车使用频率全国最高,每天要用三四次,老城区停车难也是没办法的事。
语音交互这两年进步挺大。一次唤醒能连着说十来条指令,空调、导航、音乐一口气搞定,响应速度也快。在广东,它对粤语和潮汕话的识别准确率能到九成多,开车时候动嘴确实比动手省心。底盘模式、充电预约这些深度功能都能语音控制,算是把便利性做到位了。
冬季续航这事儿,北方车主大概比南方敏感得多。零下七八度的时候,电车掉电快是常识。小鹏在热泵空调上下了功夫,能把电机和电池的余热回收利用,冬天续航达成率据说能到六成多。虽然实验室数据跟实际路况会有出入,但起码比单纯用电加热的车型好一些。
电池安全这块儿,防水等级做到了IP68,碰撞测试成绩也过得去。去年全国范围内好像没怎么听说起火事故,再加上电池终身质保,买车时候的顾虑能少不少。
说到底,广州能卖这么多,北京只排第七,跟车本身的关系反而没那么大。政策环境、基础设施、使用场景、消费习惯,这些因素叠加起来,结果就完全不一样了。一台车能不能跑得开心,不光看它配了多少黑科技,更看它是不是适合你每天开的那条路、停的那个车位、充电的那个习惯。
有时候选车就像找对象,不是最好的就最合适,得看缘分,也得看你住哪儿。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