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9月销量同比微降5.5%,这个消息一出,朋友圈和车圈瞬间炸了锅。
有人立马跳出来:“这下完了?卖不动了吗?”
毕竟去年9月41.94万辆,今年掉到39.63万辆,差了两万多台,这数字看着确实有点扎心。
但要我说,这事儿没那么简单,也不是“跌入泥潭”的戏码。
先倒带看看,比亚迪年初定的550万辆目标,现在悄咪咪地调整成460万辆。
乍听之下,好像踩刹车放慢节奏,但你别忘了,他们前九个月已经卖出了326万台,同比增长18.64%。
换句话说,这家公司没在慌乱中挣扎,而是在用一种成年人的姿态告诉市场:别光盯着数字冲刺,有时候懂得留力气跑完全程才是真本事。
咱们再拉近镜头,看现在新能源汽车市场。
这场游戏越来越热闹,简直就跟篮球赛场似的,新老玩家挤满球场,不是谁快谁赢那么直接。
数据显示,到2025年,中国新能源渗透率已经飙到45%,增量空间明显收窄,就好比篮板球被抢得飞起,靠蛮力拼抢早晚累趴。
一些新势力还在死磕价格战,比如某品牌9月销量翻倍,可单车利润连3000块都不到——拿小刀砍大树,你说能长久吗?
反观比亚迪,人家明白这是条坑,不傻逼硬往里跳。
他们知道,要想冲550万,只能靠压价刺激销量,那样不仅把同行玩残,还会自掏腰包。
而且,从数据上看,实现460万目标轻轻松松——剩下三个月,每个月44.6万辆就够用了。
这距离旺季产能还有很大余量。
背后逻辑挺妙:拒绝无脑内卷,把钱和精力花在更有价值、更持久的地方。
海外市场呢?
那简直成了他们的新疆界。
今年1-9月海外销售65万辆,占总量比例蹭蹭上涨,而且瞄准全年100万台的大关。
西安、常州基地开始转产出口车型,对接欧洲、东南亚这些电动车爆发区。
不难猜,这是从国内“小沙盒”跳跃到全球“大舞台”的重拳出击。
如果未来海外占比超过25%,那抗风险能力嗖嗖往上蹿,也不会天天被国内风云牵着鼻子走。
至于利润,是不是跟销量一起缩水啦?
嘿,真相藏得深!
高端车型卖得火爆啊。
在20万元以上订单占40%+背景下,比如海豹07系列一个月破五万,还有仰望U8/U9累计交付过1.2万辆,一辆仰望U8贡献的利润,相当于三辆秦PLUS DM-i!
群益证券预测,到2025年毛利率将突破22%。
这说明什么?
宁愿慢一点,多赚点真金白银,比拼数量来的靠谱多。
技术输出也是个宝藏项目。
不光整车销售,比亚迪给特斯拉、丰田供动力电池,DM-i混动系统外供比例半年狂飙到18%。
这种“双轮驱动”,让企业面对波动时手脚灵活,更像职业拳击手学会踢腿防守加组合拳攻击,多点开花才能稳住局面,不怕突然遭遇暴击。
讲竞争对手,你以为只有蔚来、小鹏那些邻居级选手吗?
大错特错!
真正较劲的是特斯拉、大众这种拥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咖。
上海超级工厂120万产能,大众ID系列一年50多万辆,当对面都是重量级选手,你还想着家门口的小打小闹,无异于穿纸衣挡炮弹。
所以,把更多资源投研发和国际市场扩张才叫明智。
今年匈牙利工厂设备安装如火如荼,将2026年投产30万个;东南亚游击队ATTO 3右舵版销售猛涨120%……这些动作告诉我们,比亚迪眼睛盯着的是世界赛场,而非闭门造车的小胜负游戏。
消费者怎么看待这阵风吹草动呢?
别急着等“大甩卖”,官方早划清价格战红线;买车还是挑技术成熟度高又保值的,比如混动车型依旧香喷喷;预算充裕的话,可以关注搭载半固态电池的新款,那才是含金量十足升级。
另外,看行业不能只盯某月份数据涨跌,要锁定三个关键指标——海外销占、高端车型比例、技术外供收入。
这几项最能体现企业核心竞争力,是读懂行情的不二法门。
顺便扯远一点,说起转型期那些明星运动员,我忍不住想到姚明退役后的故事。
他没有选择焦躁复出,而是沉淀自己,为中国篮球文化添砖加瓦。
同理,比亚迪此刻也算站在人生拐角处,从高速成长切换稳健发展轨道。
有趣的是网友永远爱拿放大镜专挑别人芝麻,却对自家西瓜裂纹视而不见,我们乐呵乐呵就好,笑谈其中玄机罢了!
所以啊,这所谓“微跌”不过是一家成熟公司聪明人的自我调节,也是新能源汽车从野蛮生长迈向理性发展的必经阶段。
在这个变幻莫测的新赛道上,与其焦虑刷榜冲刺,不如静心磨剑蓄势,用实力书写自己的传奇故事。
不过话又说回来,各位觉得这样的策略,是聪明人布局还是暂时迷茫呢?
欢迎留言聊聊你的看法,让我们一起扒一扒这盘棋到底怎么走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