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鸿蒙智行五兄弟,为啥有人铁了心跟,有人只借招牌?
最近跟几个汽车圈的老相识喝茶,聊到华为造车这事儿,大家不约而同提到一个现象——鸿蒙智行旗下五个品牌,明里暗里好像分成了两拨。一拨是把华为当“亲师傅”带的,像赛力斯的问界、江淮的尊界;另一拨更像是来“借东风”的,奇瑞的智界、北汽的享界、上汽的尚界。这说法到底有没有依据?咱慢慢唠。
先看问界。从2022年问界M5上市那会儿,华为的影子就贴得密不透风。门店是华为开的,销售话术里“华为深度参与研发”是高频词,连车机系统都是鸿蒙智能座舱的定制版。赛力斯更实在,生产线按照华为标准改造,连工厂管理团队都有华为派人驻场。去年问界卖得火的时候,余承东在发布会上直接说“这是华为智选车的成功样板”,赛力斯那边也没否认,反而跟着宣传“和华为绑定越深,产品越有竞争力”。
江淮的尊界更低调,但动作实在。今年上海车展上,尊界首款车型直接打出了“华为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的标签,从三电系统到智能驾驶,华为的技术模块占了七成。有内部消息说,江淮为了配合华为,专门建了一条符合华为品控标准的生产线,连零部件采购都按华为的供应商白名单来。用圈里人的话说,“这哪是合作造车,简直是华为造车,江淮代工贴牌”。
再看另外三个品牌。奇瑞的智界,虽然挂着鸿蒙智行的标,但核心技术还是奇瑞自己的ACTECO发动机,智能座舱用了华为的系统,但底盘调校、自动驾驶算法基本是奇瑞团队主导。北汽的享界更明显,去年发布的车型宣传重点是自己“百万级底盘”,华为只提了提供车联网支持。上汽的尚界更有意思,前期宣传几乎没提华为,直到最近才在配置单里加上“华为智能驾驶辅助”,业内都调侃是“临时抱佛脚蹭热度”。
为啥会这样?说白了是利益诉求不一样。问界、尊界的合作方,本身在新能源赛道不算头部,赛力斯之前做燃油车不温不火,江淮的乘用车业务也一般。对他们来说,抱上华为这条大腿,相当于拿到了流量密码和用户信任,卖车是最直接的目标。而奇瑞、北汽、上汽,本身有成熟的燃油车或新能源产品线,造车经验更足。他们需要华为的技术补短板,但不想被华为“喧宾夺主”——毕竟自己的品牌、渠道、用户基础都在,犯不着把主导权全交出去。
这事儿其实像极了早年的手机行业。有些厂商和谷歌安卓深度合作,把自己的系统包装成“XX定制安卓”,核心功能全跟着谷歌走;有些则只是用了安卓底层,重点宣传自己的UI和生态。结果呢?前者的用户粘性高,后者容易陷入“有技术没特色”的尴尬。
放在鸿蒙智行这儿,两种模式谁对谁错不好说。深度绑定的,短期能快速起量,但长期会不会被华为“卡脖子”?借势的,保留了品牌自主性,可用户买不买账又是另一码事。就像问界的车主,很多是冲着华为去的,要是有一天华为自己下场造车,这些品牌会不会被打回原形?而那些相对独立的,要是没法在华为技术加持下做出差异化,可能连汤都喝不上。
说到底,合作这事儿,真心和算盘都得摆上台面。华为要的是扩大鸿蒙生态的影响力,合作方要的是生存或突破的机会。能走多远,就看双方能不能在“谁主导、谁受益”这个问题上,找到那个微妙的平衡点。
经典语句:
“合作不是谁吃掉谁,而是互相借力。但借来的力,终究要自己能接住。”
资料来源:第一电动网《鸿蒙智行品牌合作模式解析》、证券时报对赛力斯/江淮工厂的实地报道、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公开资料。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