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说起上汽在海外市场的表现,很多人第一反应是上汽到底做了啥特别厉害的事?但仔细想想,核心其实挺简单——就是名爵(MG)这个品牌的优势。没错,那个老牌英国车企名爵,早几年上汽收购了它,背后一套老牌英伦血统和品牌积淀,成了打开英联邦国家市场的一把钥匙。
我一个朋友之前在南非做过销售,那边提到名爵,跟听我家宝贝一样亲切。南非这块市场,汽车品牌的认知度跟咱们国内不太一样,普遍喜欢英系品牌,尤其是那些爸爸妈妈们记忆里的车型。名爵正好是那个档口,这也就解释了为啥上汽能在这类国家快速站稳脚跟。
说白了,名爵的文化底蕴不是马上能练出来的。上汽收购之前,这品牌在英国市场虽撑不起来了,但在英联邦国家的影响力还在,不管是港澳联动,还是新加坡、马来西亚、南非这些地方,名爵三个字都有一定的信任度和粉丝群。用个供应链比喻,名爵这就像一条早就铺好的高速公路,上汽只需修修补补,顺着路直接开过去,不用自己白手起家再铺条泥石路。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碰巧去年年底跟安徽一个名爵4S店销售聊过,他们特别强调一个点:名爵的车型性价比在同价位车里非常有竞争力,尤其在紧凑型SUV和轿车市场。譬如,20万左右的价格,跟同价位合资品牌比,配置往往更厚道,空间设计也更符合当地年轻人的需求。这个皮实且性价比高的标签,帮它在部分海外市场拿下年轻用户。你说这是不是挺巧?
不过话又说回来,这里我得稍微纠正一下,大家经常过度夸大了名爵的英伦血统。真正的设计研发和制造还是要靠上汽本地团队来推动,这背后的研发投入和供应链管理,是典型的中国式烧钱战,得屏蔽掉以往那种英国制造的神话,不然很容易误导。上汽在英国还有一个研发中心,但那只是给品牌挂个英伦标签,具体技术核心更多是在上海这边。
再聊聊供应链。就像你做饭,有了好的食材和厨具才能做出好菜,上汽把名爵当作一个成熟的厨房,布局电池供应、芯片采购、整车制造这些环节。比如电池部分,他们选择了几家供货商,目的就是保证稳定又不爆成本。根据一些行业内部的估算,名爵一辆新能源车的电池成本大概占到整车成本的25%到30%之间(这个数字不是完全公开,只是个人和圈内人的经验感)。这对控制整车价格和利润空间至关重要。
有点扯远了,回到海外市场的竞争上。相比特斯拉、比亚迪这些新能源巨头,上汽名爵其实更像是英式温柔炮。特斯拉靠技术硬碰硬,比亚迪机动灵活,而名爵则是靠品牌认知度和扎实的产品推销服务打感情牌。之前跟同事聊的时候,他提了句:名爵销售思路更偏向传统车型那套,靠服务和口碑积累客户,而不是靠流量和科技炫酷感。就这点来说,名爵俨然成了不少英联邦国家的日常代步优选。
我还记得去年去马来西亚,碰到几个朋友问我对名爵的看法,他们说:名爵车好,问题是维修和配件是不是能跟得上?这角度值得玩味。毕竟名爵的海外布局多是靠上汽的渠道支持,维修网络还不够完善,尤其在偏远地区,车主的满意度会打折扣。这点上比亚迪、丰田那些老牌子强不少。你有没有觉得,这也许是名爵海外市场长远发展的最大挑战?
暂且不说北美的市场,老实说,北美的市场进入门槛真的太高了,还分不少州,环保排放、碰撞标准各种要求都比英联邦国家苛刻多了。上汽要复制名爵在英联邦国家的成功经验,去闯北美,说实话,得先解决好供应链稳定和售后服务这两大块。想想百公里成本和维修费用,单靠车型性价比可能撑不起来。
对了,穿插一句,我之前跟一个四S店大叔聊天,他说:名爵这品牌最吸引人的,还是后续保养成本,不算高,成本控制得挺好。这话,其实埋下了个信号——名爵车主群体有点像聪明的理财玩家,买车不图高富帅,但求实用且不烧钱。
对了,回来想想,我前文说名爵就是靠英伦血统打开市场,有点过简化了。我猜测(这纯属个人脑洞,样本少),上汽在收购名爵后,真正用心打造海外形象和渠道网络,也比单靠品牌历史来得重要得多。换句话说,品牌只是壳,关键还是运营和本地化落地能力。没细想过,英联邦国家的文化认同感和消费心理,是不是对英伦品牌有点浪漫加持?
(这段先按下不表)
最后提个问题,你有没有留意过名爵车主群里的讨论?从我的观察,很多人在抱怨车的细节bug,同时也在互相推荐靠谱的维修点。似乎,名爵正在变得更生活化,从传说中的英伦老牌演变为街坊邻居品牌。你觉得,这种转变对上汽的海外策略来说,是加分还是减分?
总之一句话,上汽想用名爵这个老牌英国劲旅敲开海外市场的大门,确实踩准了点,但前路还得慢慢磨,毕竟市场变幻莫测,品牌也得跟用户生活紧密结合,才能站稳脚。你怎么看待这个过程呢?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