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买车这回事,谁还没幻想过自己抱着崭新车钥匙的那一刻,信心满满,豪情万丈地走进4S店,结果,提完车一看,啧,后挡风玻璃上划痕一道接一道,像极了小时候调皮乱涂画的玻璃桌面。
你以为新车就是完美无瑕的代表,现实啪啪打脸。
问题出来了,销售顾问热情劲全无,售后也装聋作哑,一个星期电话打到手软,对方就是处变不惊、闻风不动。
这让人心里那个火啊,怎么都压不住。
说好的新车呢,说好的品牌保障呢?
如果换作你,能不生气吗。
谁都不想花大价钱买回个“问题宝宝”,对吧?
细想起来,事情还真不算小。
车子刚落地,四个轮胎还没热乎,就给整出一身瑕疵,起步就摔跤,说出去都怕熟人笑话。
新买车第一天,朋友都还没坐过,那后挡风玻璃上的划痕却一溜烟地“先体验为快”,这谁能忍。
试问,现在有多少购车网友能接受新车就这样?
真的服了你4S店。
不过呢,也别被气昏头,咱们还是要讲道理。
要说维权啊,这年头讲究的就是法治社会。
大家都不喜欢扯皮,但碰上磨皮赖脸的商家,硬气还得靠法律撑腰。
这会儿咱们来扒一扒,这起“新车玻璃划痕门”,到底谁说了算。
你说玻璃上出现大把划痕,直观来看这就是货不对板的典型案例。
按理讲,买卖合同写得明明白白,汽车是个大宗消费品,谁都希望拿到的是一辆成色完美、性能无忧的产品。
4S店收了钱,理所应当交付合格的车。
可现实怎么就能卡在这一步呢,要维权还能碰钉子?
说到这,别急,法律还真不是吃素的。
这里有几个“硬核”知识点,贴心地给大家掰开揉碎讲讲。
咱们《消法》和《民法典》双保险,外加那严丝合缝的“三包”规定,开篇就说明白了:消费者有权知晓商品真实情况,更有权利买到完好无损的新车。
商家你要是交付一辆有划痕的车,那就是你责任心掉线,质量管控失职,等于法定义务没履行到位。
简单说,有问题,你得处理。
你不处理?拖延推卸?那可就不是态度问题,直接上升到违约层面,得掏法律责任的“罚款”了。
有意思的地方来了,4S店有些时候就是这副嘴脸——售前“甜的馋死人”,售后“一问三不知”,打太极、踢皮球,群众买单却拿不到正规的服务。
我得问问你们,这算哪门子金牌服务?
网友“554862”就活成了很多车主维权人生的缩影。
愣是新车玻璃成批花,销售应该举着放大镜逐一核查,倒好,直接视而不见,宛如段子里说的“面瘫式微笑”——有人理睬才怪。
不得不说,这也难怪网上老有人吐槽:“买车如相亲,买前追着你跑,买后你哭都白搭”。
在现实面前,再豪华的品牌、再诱人的广告语,都变得苍白无力。
讲真,大部分消费者还是怀抱善意的,出了问题先想到协商解决,压根不想兴师动众打官司。
毕竟人生已经很卷了,谁愿意为个玻璃成天吃法院的盒饭。
但遇到这种拖字诀用到底的商家,真不站出来发个声,还真以为自己碰上省油的灯了。
其实,大家心里也清楚,维权流程虽然心累,但真碰上权益受损,也要勇敢试一把。
哪怕只是发个投诉,留个证据,都是给不良商家上一课。
再回来看看法律。
按三包规定说,家用汽车新车必须保证交付时无质量瑕疵,玻璃划痕一旦成立,就属于实锤问题。
你商家要是不正面处理,直接算违约,就算不是你刮的,这锅你也得背。
消费者有权要求修理、更换,甚至是赔偿损失。
更有意思的是,如果你一直拖啊拖啊到消费者忍无可忍,随时可能上升到法院层面,到时候可就不是“和气生财”的事儿了。
有多少品牌就是没挺住这口碑的坝,后边溃不成军,销售额直线跳水。
为啥,吃相太难看,谁还会买单?
说起来,还是得夸一夸这个“天天3·15 律师在线答疑”公益活动。
有问题,32个律师轮班,随叫随到,堪比法治“急诊室”。
也难怪,买车碰上这种事,不少人第一反应就是找专业人士出马,毕竟法律这玩意可不是谁都能随便“云操作”一把的。
律师有理有据地拆解法律责任,说白了就是帮群众守住底线,不得不佩服。
其实,回头看看,类似新车划痕、异响、异味、冒顶这些“初始伤害”,根子还都是行业不自律、监管不够、售后缺位。
表面是质量问题,本质是规则意识薄弱+惩戒机制乏力。
现在的车市,广告砸得多,套路也跟着翻新,消费者火眼金睛,奈何就怕那些“装聋作哑”的商家玩死角。
正儿八经想让大家买得舒心、用得安心,不能只靠盲目信任,还得靠法律给的这把伞。
碰到玻璃划痕这样的小病痛,不解决就会变成品牌的大“软肋”,失了民心迟早垮。
你说,咱买菜都会挑挑拣拣,难道买车还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将就着开?
动辄几万、数十万投入买一辆带划痕的车,谁乐意当冤大头。
况且,开车上路安全第一,玻璃划痕再小也有隐患,影响视线、降低牢固度,万一遇上一点极端天气,后果算谁的?
商家的冷淡回应就是把风险甩给消费者,这笔账真让人心寒。
嘴上说顾客是上帝,实际却把消费者晾成了“空气”,真该让管理层体验一把自家车带划痕的感受。
这事往大了说,是市场体系里一根明晃晃的警钟。
企业常说“以用户为中心”,可要真有诚意,就得从细节做起。
裹脚布似的问题一拖再拖,不但扯伤买家的心理,更是砸自家招牌。
说得漂亮不如做得靠谱,口号喊得响,不如售后及时响应,买家才愿意埋单。
而不少网友也总结了一条“防坑秘籍”——提车全流程录像,交付时当着销售员的面全车检一遍,不放过每个角落。
备份证据防身,遇事不慌不乱,说到底,维权得靠硬货撑场。
当然,每次聊到维权,难免遇到杠精开麦,说什么“就一点划痕至于吗”,甚至还有个别网友出来唱反调——你当几万块是买二手还是新车?
要说这社会总有人喜欢当“理解万岁”,但权利没有大小之分,哪怕只是玻璃上一道纯属“装饰”,那也不该由买单者消化掉。
习惯了默默忍气吞声,就是为商家的傲慢打了配合。
回到现实,面对4S店的冷处理,广大车主首先还是得把握主动权。
发现问题的第一时间拍照、录视频、保留购车合同和相关聊天记录,这些可都是维权的利器。
如果商家三缄其口、拒不理睬,就别客气去消协、市场监督部门报备,送到律师平台“取经”,你有理有据地维护自身权益,谁见了都得服气。
毕竟法律不能给每个人兜底,但能给每个合理诉求撑腰。
敢于说“不”,才有规范与公平的明天。
每个人都别小看自己的“较真”,维权的集体努力,也终将倒逼行业从“慵懒怠工”向“敬畏规则”升级。
说到底,这年头买辆车容易,买辆放心车却不简单。
商家紧绷服务链,行业自查自纠,监管部门强化巡查,消费者自觉练好“反套路”功夫,才有机会共建一个靠谱透明的市场环境。
不怕你有问题,怕就怕你一副冷漠脸。
彼此换位思考下,消费者的高要求不正是品牌进步的动力?
大家怎么看,遇到新车上划痕,4S店慢吞吞不回应,你觉得作为消费者该怎么做才更有效?
你提过车遇到过类似的尴尬事吗,欢迎留言分享你的吐槽经验——咱一起聊聊,怎么把维权路走得更平坦点?
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及时回应。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