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上市:德系SU7预售23万起

你有没有想过,一辆挂着德国标、轴距比SU7还长、续航冲上700公里的纯电轿车,价格牌一揭,竟然定在23万?不是“起售价23万”,而是“顶配都不到25万”——这听起来像不像一场精心策划的市场颠覆?

终于上市:德系SU7预售23万起-有驾

这不是概念车发布,也不是资本画饼,而是来自德国本土的“反攻号角”。今年夏天,大众正式开启ID.7的预售,基础款定价22.98万元,高配版也不过24.98万。要知道,这车的轴距达到2961毫米,比小米SU7的2960毫米还多出1毫米;风阻系数0.228Cd,和SU7并列全球顶尖梯队;CLTC续航最高702公里,支持800V高压快充。参数拉满,价格却“掀了桌子”。

终于上市:德系SU7预售23万起-有驾

我们习惯性地认为,德国车企转型慢、电动化保守、价格高高在上。可这一次,大众似乎把“保守”两个字揉碎了扔进莱茵河。ID.7不是在“跟进中国节奏”,而是在用中国市场的打法——极致性价比+技术堆料——反向狙击中国品牌。更耐人寻味的是,这款车并非“中国特供”,而是全球车型,欧洲版起售价折合人民币近40万。为什么德国人敢在本土卖这么贵,却在中国打起“自杀式定价”?

终于上市:德系SU7预售23万起-有驾

这背后,是一场生死时速的博弈。2024年,中国新能源车渗透率突破40%,德系三强(BBA)在华销量集体下滑超25%。反观比亚迪、小米、蔚来们,不仅在国内站稳脚跟,还大举进军欧洲。德国车企突然意识到:如果再不拿下中国市场,它们的电动未来可能根本不存在。

终于上市:德系SU7预售23万起-有驾

所以ID.7的低价,不是“让利”,是“自救”。大众中国 CEO 贝瑞德曾公开坦言:“我们在中国犯了错,低估了本土品牌的创新速度。”如今,他们选择用最直接的方式纠错——把利润砍掉,把技术拿出来,把姿态放低。23万的ID.7,几乎不赚钱,但能抢回市场份额,能保住渠道,能为下一代电动平台争取时间。

终于上市:德系SU7预售23万起-有驾

但这真的能赢吗?我们不妨反过来问:如果一辆德国车,长得像帕萨特,开起来像油车改电,智能化停留在“能联网”的阶段,就算便宜,消费者会买账吗?现实是,今天的中国用户,早就不为“德系品质”四个字盲目买单了。他们要的是全域800V、城市NOA、座椅通风加热按摩、甚至车载K歌和冰箱。ID.7的车机系统,连个像样的语音助手都没有。

终于上市:德系SU7预售23万起-有驾

这就像一场错位的对话:德国人还在用“机械素质”和“安全”定义好车,而中国消费者已经用手机习惯了“一周一更新”的智能体验。小米SU7卖24万,卖的是生态、是流量、是雷军的一句“我愿意陪你成长”;而ID.7卖23万,卖的依然是“德国工艺”和“可靠耐用”——可这些词,在电动时代还值一万块的溢价吗?

终于上市:德系SU7预售23万起-有驾

更值得警惕的是,大众的“低价策略”可能正在打开一个潘多拉魔盒。当传统巨头开始用近乎成本价的方式倾销产品,对那些靠技术迭代和用户运营艰难突围的新势力来说,无异于一场降维打击。这不是公平竞争,而是一场“用燃油车时代积累的资本,打电动时代价格战”的豪赌。

终于上市:德系SU7预售23万起-有驾

我们当然欢迎竞争,但更需要警惕“价格战”掩盖下的创新惰性。如果未来汽车市场只剩下“谁便宜谁赢”,那最终受伤的,是整个行业的技术想象力。德国人用23万的ID.7告诉我们:他们终于看懂了中国的规则。可问题是——这套规则,真的能通向可持续的未来吗?

终于上市:德系SU7预售23万起-有驾

当一辆德国车比中国车还便宜,我们该欢呼“内卷胜利”,还是该反思:一辆车的价值,到底该由谁来定义?

终于上市:德系SU7预售23万起-有驾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