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欧洲汽车品牌吗?标致、雪铁龙、菲亚特、Jeep,这些响当当的名字现在正经历着史上最惨烈的业绩暴跌。它们的母公司Stellantis集团,这个全球第四大汽车制造商,正在上演一场令人震惊的财务灾难。
数字不会撒谎。2024年,Stellantis的净利润从186亿欧元暴跌至55亿欧元,跌幅高达70%。更可怕的是,到了2025年上半年,这家巨头首次出现了23亿欧元的亏损,折合人民币约190亿。想象一下,这相当于每天烧掉超过1亿人民币,连续烧了180多天。营收也是一路下滑,从1569亿欧元跌到743亿欧元,投资者的信心几乎崩塌。
这场灾难的重灾区是北美市场。美国本来是Stellantis的现金奶牛,Ram皮卡和Jeep大切诺基在那里卖得风生水起。可现在呢?销量暴跌,库存堆得像山一样高,超过30万辆车在经销商那里卖不出去。
更要命的是,美国的关税政策变了,从原来的2.5%一下子跳到25%,这意味着每卖一辆车,Stellantis就要多交一大笔钱给美国政府。据估计,光是关税这一项,全年就得掏70亿美元。
根据汽车行业分析师的研究报告,传统车企在面对关税冲击时,通常有两个选择:要么涨价转嫁成本,要么自己消化损失。Stellantis选择了后者,结果就是利润被压得喘不过气。经销商们也不干了,库存压力大,卖车赚不到钱,有些经销商甚至开始考虑转投其他品牌。
更让人头疼的是电动化转型。当特斯拉和比亚迪在电动技术方面甩开膀子狂奔时,Stellantis的电动平台STLA还在实验室里慢悠悠地调试。
人家已经在马路上跑了几百万辆电动车,Stellantis的电动车研发投入只占营收的3%,这点钱连给人家提鞋都不够。
欧盟的排放法规更是雪上加霜。从2025年1月开始,新规定每超标1克二氧化碳就要罚款95欧元。以Stellantis目前的排放水平,全年可能要交25亿欧元的罚款。这项法规早在2019年就通过了,给了车企6年时间准备,可Stellantis显然没准备好。欧洲环境署的数据显示,传统车企中只有少数几家能达到新标准,大部分都在为罚款发愁。
管理层的动荡让情况变得更糟。被称为"成本杀手"的前CEO唐唯实,因为业绩下滑在2024年12月被迫辞职。这位曾经的明星CEO以削减成本闻名,可这次连他自己都救不了公司。
更糟糕的是,他在任期间做出了一系列争议决定,比如2022年公开批评中国"制造障碍",直接砍掉了广汽菲克合资公司,导致Jeep品牌在中国的生产线全面停摆。
中国市场的失守简直是战略性灾难。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销量占全球60%,也是电动技术成本最低的制造基地。可Stellantis在这个市场的占有率不到0.3%,基本等于零。当比亚迪、蔚来这些中国品牌在海外攻城略地时,Stellantis却把自己关在了门外。
供应链也出了大问题。关税压力下,Stellantis被迫关停了加拿大温莎和墨西哥托卢卡两家核心工厂的生产线,还在美国五家工厂裁减了900名员工。
这种供应链断裂造成了恶性循环:生产不足导致美国经销商库存只够卖两个月,消费者面临"要么加价买车,要么无车可买"的困境,销售情况进一步恶化。
6月份,Antonio Filosa正式接任CEO,面对的是一个190亿亏损的烂摊子。这位新掌门人之前在拉美市场做得不错,可现在要处理的问题复杂得多。电动化转型刻不容缓,与中国车企的竞争日益激烈,北美市场的困境需要快速解决,每一个问题都足够让人头大。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Stellantis的困境反映了整个传统汽车行业正在经历的深刻变革。那些曾经依靠燃油车技术和品牌溢价赚得盆满钵满的巨头们,如今在电动化浪潮面前显得手忙脚乱。
McKinsey的研究报告指出,未来五年内,传统车企如果不能在电动化和智能化方面实现突破,市场份额将被新兴品牌蚕食殆尽。
这场危机的影响已经开始向整个产业链扩散。上游的零部件供应商订单减少,下游的经销商面临经营困难,成千上万的工人面临失业风险。更广泛的影响是,它动摇了人们对传统汽车品牌的信心,加速了消费者向新能源汽车的转移。
传统汽车巨头的这场危机,或许正在为整个行业写下新的游戏规则。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