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奔驰的日子是真不好过,负面消息一个接一个砸过来,简直让人“甭提了”。身边有开奔驰的朋友,前两天还在吐槽,听着都替他们揪心。
这次最扎心的,是有人发现奔驰车上的导航系统竟然需要单独花钱解锁,高德导航平时用手机完全免费,放进奔驰车里就成了收费功能,三年要1998块,一年666块。这数字吧,“得劲儿”是挺吉利的,就是让人直呼看不懂。其他品牌要么免费,要么价格低得多,这波奔驰操作看起来是真有点“不接地气”。
还没,事还没过去呢,新的瓜又来了。最近,凤凰网财经爆了个新闻,说奔驰启动了一场“有史以来最大规模人员优化”,光是接受遣散的员工已经有4000人了,听着都够震撼吧。这次优化的意思就是裁员,而且给出了高额补偿款——资深管理层顶格能拿50万欧元,折合人民币412万元,难怪有员工愿意同意。这补偿力度是真大,但也从侧面说明问题:奔驰这次下了狠心,说明公司业绩是真的有压力。
我还以为这波裁员可能涵盖全球呢,后来翻了翻报道,才知道中国市场没在这一轮优化范围内,之前传的“裁员3万人”数据也不准。这些消息互相打架,也是够让人满头问号。不过这事儿吧,不管怎么解释,看着奔驰全球销量连续下滑的趋势,总是透着点“不妙”。尤其是中国市场,作为奔驰全球的超重要一环,去年营收和销量都双双下滑,而且是全球范围内降幅最大的市场之一,这就有点尴了。
以前咋样呢?那会奔驰的标志一亮,三叉星徽一展,懂行的不少人都直接掏腰包,买账姿态相当坚决。那个时期买豪车看的是身份认同,为了“品牌带来的体面”和那种豪华感,舍得多花钱。可现在不同啦,消费者越来越务实,开始研究啥配置实用、用车成本高不高,这些实际问题变成了选车时更重要的参考指标。奔驰的玩法,多少显得有点“老派”了。
举个例子,导航收费这事一直说不通,免费的东西硬是弄成收费“增值服务”,这是直接撞了年轻一代消费者的“务实审美”。更何况中国新能源车企这几年快速崛起,不止是新能源技术,它们在产品配置和价格诚意上也很顶。前几年只有百万级豪车才配得上的空气悬架、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现在30万左右的国产车上就能见到,而且不用额外加钱选装,直接把传统豪车的“尊贵感”给稀释了。这可不是简单的产品对比,而是传统豪华品牌优势被渐渐瓦解的前奏。
奔驰其实早早就看到电动化的趋势了,2016年就推出了自己的EQ子品牌,从时间线上算进度不算慢。但现实吧,有点扎心,这个系列的市场反响一直平平,销量跟不上国产新能源品牌,比如那些“连姓带名就有故事”的蔚来、理想,差距很明显。后来越看越觉得问题出在车型方面,奔驰的电动车像是燃油车改了电动外壳,空间和智能化都差点意思,关键的纯电平台始终拿不出像样的货。加上老旧的经销商销售模式,显得价格不透明,服务细节也不如新势力的直营体验。
奔驰自己也看得到趋势,明白得电动化和智能化才是行业未来,只是转型这回事,喊口号真不顶事。问题的根子在于如何真正贴合市场需求,打破老一套傲慢的豪华品牌思维,至少得有点实实在在的体现。宝马、奥迪这对老对头,早就开始在纯电研发和智能应用上下大力气了,特别是中国市场,甚至主动找起当地科技公司合作。这种抢先改头换面的套路,就很讨消费者喜欢。相比之下,奔驰确实慢了不少。
过来人都知道,国内市场选车还是很看重实际的,奔驰想要稳住局面,就得懂得放下姿态,不要太贪心。基础功能别再搞收费,比如导航,从消费者心理揣摩,这真是雷点,还不如多想点用户需要什么,合理优化。配置方面,也最好别再整“新瓶装旧酒”,上点有实际体验升级的“真东西”,比如专门的纯电平台,把空间设计、智能系统都重新梳理一遍。至于渠道和服务,传统经销商越到后面弊端越明显,难道就不能稍微学学新势力,在透明、便捷的方向上使点劲?
奔驰的品牌价值,当然还有底,但问题是再金光闪闪的LOGO也不能光靠过往的情怀来打市场,毕竟消费者的眼睛是无比雪亮的,嘴上吐槽归吐槽,人家心里早就搬出了实打实的性价比计算器。这事其实不仅仅是奔驰自己的问题,整个传统豪车领域都在转型。大家的竞争不再是简单的“谁更贵”,也不是单纯靠情怀的品牌溢价,而是比拼技术、体验,甚至能否让用户感到“值得”。
再说两句,洗牌的时候,胜负往往是一轮一轮拉开的,奔驰的问题不是独一家,但它要翻身,就得狠狠抓住自己的软肋,该怎么做其实都明摆着。眼下的汽车行业,谁能跟上变化,谁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站稳脚跟,成为笑到最后的赢家,不是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