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少军:华为即将推出全新模式与车企合作引发行业关注

华为这次真要放手了? 以前那个啥都自己说了算的巨头,现在居然愿意让车企来当家做主! 要知道,光是去年,华为智选车模式就因为太过强势,逼得不少合作伙伴暗中吐槽“花了钱却像打工仔”,这回突然来个180度大转弯,难道不怕把到手的控制权丢了吗?

消息来自行业大佬孙少军的爆料,华为正在捣鼓一个全新的车企合作玩法。 这次可不是小打小闹,而是从车辆设计的第一张草图开始,就拉着车企一起干。 说白了,华为要深度掺和进整个造车流程,但奇葩的是——主导权反而可能交给了车企方。 这操作简直像微软突然说“安卓你们随便改,我不管了”,听着就有点魔幻。

孙少军:华为即将推出全新模式与车企合作引发行业关注-有驾

其实华为折腾车企合作也不是一天两天了。 早先的HI模式(Huawei Inside)算是技术输出派,华为提供智能驾驶、电机这些核心玩意儿,车企自己折腾车身和销售。 但这模式玩着玩着就尬住了,比如广汽就直接甩手不干,嫌合作不够带劲。 另一边,智选车模式更绝,华为连设计、渠道、营销全包圆,赛力斯搞问界系列就是典型例子,卖得火是真的,但车企存在感弱也是真的。

新模式瞄準的就是这种尴尬。 车企想要技术,但又不想当傀儡;华为想扩生态,可资源毕竟有限。 这回搞了个“车企主导”的框架,华为可能只管提供系统级支持,剩下的造型、生产、市场全交给合作伙伴自己折腾。 听着是不是有点像安卓开放联盟? 谁都能用,但谁都能改。

这种转变背后藏着不少现实压力。 华为车BU之前一直烧钱,去年还传过要分拆独立,虽然最后没成,但明显需要更快铺开局面。 光靠亲儿子问界系列,或者HI模式那几个合作伙伴,根本撑不起华为的野心。 现在新能源车市场卷成啥样了? 比亚迪一年卖300万辆,新势力像理想、蔚来都在玩命抢份额,华为要是还端着,迟早被晾一边。

合作伙伴们的算盘也打得响。 以前用华为技术,总怕被贴上“代工厂”标签,现在如果能自己掌控产品定义和品牌调性,吸引力就大太多了。 尤其是二三线车企,技术短板明显,抱华为大腿能省不少研发成本,还能蹭上华为的光环效应。 但风险也不是没有——万一华为系统不够开放,或者更新跟不上,车企可能又得坐蜡。

用户层面可能感觉不明显,但买车的人迟早会注意到变化。 如果更多车企用上华为底子,但外观、功能各有各的搞法,市场上可能会出现一堆“华为芯但不同脸”的车型。 好处是选择多了,坏处是质量可能参差不齐。 华为得确保基础体验不掉线,不然口碑砸了,模式再新也白搭。

孙少军:华为即将推出全新模式与车企合作引发行业关注-有驾

供应链和行业对手也在盯着看。 博世、宁德时代这些传统供应商可能压力山大,华为要真把系统级方案白菜化,整个零部件江湖都得洗牌。 新势力们更得紧张,华为一旦开放合作,性价比杀手锏可能直接复制到一堆品牌上,价格战恐怕要打到飞起。

目前曝光的信息还不多,华为也没正式发布细节。 但行业内已经疯传可能有新伙伴入场,比如奇瑞、江淮这些传统车企,之前就和华为眉来眼去很久。 如果模式跑通,华为车BU的估值可能直接起飞,毕竟从供应商变身生态平台,故事就好讲多了。

华为这波操作说到底还是求生欲驱动。 车市太卷,单打独斗没出路,拉一堆兄弟一起冲才是正道。 但能不能成,还得看车企买不买账——如果大家还担心华为背后掐线,再好的模式也白搭。 现实世界可没那么多理想主义,利益分好了,合作才能长久。

车圈里的人都在猜,华为会不会把这新模式叫“华望”之类的代号。 听着挺大气,但最终还得落地验证。 毕竟华为之前吹过的牛不少,比如自动驾驶明年量产之类,跳票也不是一回两回。 这次玩真的还是画饼,过几个月看签约消息就知道。

普通用户可能更关心实际好处——以后会不会买到更便宜的华为技术车型? 或者选择会不会多到眼花? 这些答案都得等时间揭晓。 但有一点肯定,华为的车局越玩越大,不管你看不看好,它已经挤牌桌上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