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有两件事最考验人性:一是掏兜买车,二是买了车转身就开始怀疑车能不能用得住——车倒没坏,人已经先精神内耗了。尤其是到了变速器这一块,表面看是一组机械零件,实际那是现代都市生活的真实写照——表面繁复,内里脆弱,光是看上去就让人手痒,一不小心你就成了小区的“变速器螺丝发明家”。
说句实在的,现如今这个时代,能自己买车的人,要么是有点小钱,要么是真有点耐心。但无论你是土豪还是手巧哥,总有那么一瞬,你觉得车到了手就变成了新宠,想亲自上手调整一番,好像这就是成年人对世界的最后一点掌控感。
但偏偏有些东西,不掌控还好,一掌控,掌控个寂寞。就比如那玩意儿—变速器的限位螺丝。说来也怪,那几颗不起眼的小家伙,外形普普通通,看着就跟你厨房柜门的自攻螺钉差不多,结果个个都是“危险分子”。不少人买了新车,第一件事就是用手指蹭蹭螺丝头,盘来盘去,哪颗松了,哪颗紧了。你说你是寻宝呢还是疏通下水道?非得摸清家底不可?
于是世界上就多了一个神秘职业:变速器豪侠。摸索着、琢磨着,用着5毛钱的小扳手,把整台几千块的自行车调成了史前生物。再说一句,买车的时候人家调好了,你不信。非等到哪天链条掉了、变速迟钝了,才想起“这车怎么这样”,继而开始怀疑人生:我是买了个车,还是买了个迷惑行为大赏?
调侃归调侃,毕竟,这是现代车主的“集体心理疾病”。新车到手,变速顺畅,但那点控制欲始终围着那几颗螺丝团团转,总幻想‘如果我能拆开它、调准它、再装回去’,人生的意义便拿捏在一只十字螺丝刀下。不得不问一句,这可是你家天灵盖吗?稍微拧歪点,直接脑浆崩裂了你信不信?你以为拧紧是一种美德,其实那不过是粗暴的自我感动。
你会问:车主调变速螺丝到底哪里错了?很简单,错在天真。你以为螺丝松了,拧紧就是一种修理;实际这是现代机械的“反向密码”——一拧紧,调走缘分,调来报废。这玩意早就让专业的人给调成了黄金比例,哪个多一点,哪个少一点,全在电光火石之间,等你拧下去,车行师傅看了只能操着一口家乡话问你:“兄弟,你有事没事啊?”
前阵子有位兄弟,在群里发来一张照片,说自家新车变速没了,骑得像坐摆渡船。细看原因,才知道这哥们把限位螺丝拧到死,以为能锁住幸福。螺丝倒是连根没掉,变速却齐齐趴窝。从此以后,他不仅领悟到了“机械平衡”的人生哲理,还背上了“动手能力太强”的心理阴影——毕竟,有些事情你多动一次手,人家师傅就多挣一份调试费。
我就纳闷了,难道大家买个自行车,图的不是骑得顺畅,反而是有机会体验一下“自毁长城”吗?要不然,现在微信群、贴吧、某乎上,怎么总有人分享“神奇经历”——拧两下,变速废了;拧三下,链条跑了。人家商家是祖传手艺,你这是家传血脉失传技艺。
可能你会说,新车不调几下,心里不安心,总觉得那是“原厂设置”,非得“私人订制”不可。哎,正如人类总要自己修理灵魂,总要在完美的基础上稍微狐狸精一下。但偏偏你调的是车,不是你那颗破碎不堪的心。机械的科学不接受“灵活变动”——你信手拈来,结果就像给赵本山配了刘德华的台词,南辕北辙。
说句大实话吧:这些变速相关的螺丝、行程调整保险余量,行内被叫住“安全区”。买车的时候,师傅全都给调饰妥当,就像你去饭馆吃饭,主厨盐放够了,你非得说:“哎,辣椒粉先给我来一把!”你其实不懂,就非得后厨走一圈,结果回了家才明白,辣椒粉不是随便撒的,螺丝也不是随便拧的。拧多了,总有一天得送回店里“重塑机缘”。
有些客官更讲究,哪怕车行叮嘱一百遍,到了自个家里,还是忘不掉那几颗小螺丝。看什么都像“掉了会炸”的倒计时炸弹,巴不得天天用指甲检测一遍,生怕一松就酿出大祸。其实你要真怕,那就老老实实骑,不动就是最好的维护。你非要“行动派”,结果不是拧死就是拧断,真让人怀疑,这年头冷静最难得。
再说说那些变速失准的失心疯,买的时候明明调到极致,用一阵变速偶有失灵,大部分无非就是边线有点松。你要真想表现一把修车才华,拧那颗预留余量的螺丝——就那颗,调一调边缘线。千万别动其他密密麻麻的调节钮,那些都不是你想象的“快进键”,那是直接通向售后报修的原路——物极必反,操作过猛。
咱们日常生活中,难免总有点“我不信你专业”的顽劣心理。好像无论啥行业,大家都觉得“你这是哄我的”。商家前后叮嘱,怎么调、什么不能动,仿佛在耳边放单曲循环。结果翻来覆去全是一个主题:“兄弟们,别乱动!”。大家还鬼迷心窍地以为,这只是销售的套路。其实这就是机械的真理:调好了,别碰;动了,就废——这比你找个对象还讲究原始设置。
哪怕你扛不住诱惑,真的动手了,备胎还得问:你现在幸福吗?如果是不幸福,那就回去找工程师爷爷哭诉吧,人家工具袋一掏,顺手收费,心情依旧美丽。
有时我怀疑,这螺丝和成年人焦虑的关系,简直就和麻将与东北冬天一样密不可分。换句话说,一个整天缠螺丝的车主,往往也是那个为工资和体重同时困惑的当代人。明明告诫自己“别碰”,但人性一道闪电,理智就短路。你说你是螺丝的好奇宝宝,其实只是生活没给你机会表现“没必要的勤奋”。
至于什么“油沙螺丝”、“前拨调节钮”,凡是商家说别动的,全是组合拳。还怕你漏一个,故意在显眼处画个圈圈,生怕你忘了今天又该“自作聪明”。商家自知人性脆弱,每次卖车都发“毒誓”:“我调好了的,你别碰”,用户听得直翻白眼,结果转身上手调一遍。细节控和强迫症的胜利果实,就是把好好的变速器调成了怀旧俄罗斯方块。
到头来,生活就像这变速螺丝,看似人人都有机会“自我拧紧”,但真要平安无事,最好什么都别碰。弄不好就是一地鸡毛,再回头看看自己:“我这是造什么孽呢?”生活如此,机械亦然。说来说去,还是那句古训:不作死就不会死。
当然,与其埋怨商家话唠,还不如用这份谨慎去调教自己——不是所有的事都需要“亲力亲为”,也不是所有看似松的东西都必须拧紧。现实有它的自洽,你能做的,往往只是在它允许的余量里做点小动作。大张旗鼓地折腾,最后就是“是螺丝拧坏了,还是人为更操心了?”
人生路漫漫,不拧那些不该拧的螺丝,才算稳稳当当地骑上一程美好。世界这么糟糕,人已经够难为自己了,至少别再为几颗变速器螺丝添堵。实在控制不住狠劲儿,掏出手机发个朋友圈,矫情一下,自我调剂比动手拧紧螺丝靠谱多了。
毕竟,留点余量给生活,才有下次调试的机会嘛。至于那些非要比拼动手能力的,建议先去把家里门锁拆开来玩两圈,反正修坏了不是车主就是房东自己,至少不影响骑车这件小确幸。
说到底,社会就像这堆螺丝,闹心事儿拧不完。你说你能靠自己“拧到天荒地老”,不过是借着修理,把琐碎生活打磨得更有仪式感。下次看见新车上的螺丝,真想下手时,不如想想一句老话:“已调好,勿扰。”这句话,送给每一个患有“螺丝控制强迫症”的时代焦虑患者。
假如你还不死心要动手,千万注意,拧坏了不包换,只能包你后悔。祝愿你没事少操心,该骑就骑,该走就走,该浪就浪,毕竟,车上的螺丝不会因为你的好奇心忘记自己的使命,你却很容易因为一时冲动错过了一大段愉快时光。
所以,请爱护每一颗在岗位上的螺丝,它们本来就比不少人靠谱得多,不会讲价,不会背刺,更不会在深夜把你气到睡不着觉。生活已经够拧巴了,不如安心做个“啥也不动”的高手。要知道,岁月悠悠,很多事儿,真的是留给专业的人调的。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