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新能源圈最近的大新闻,恐怕没比“赛力斯冲击港股IPO”更让人上头了吧。
一边是港交所的大门缓缓敞开,另一边是华为的技术Buff叠满,这合体操作,怎么看都像在新能源时代抢下剧本主角。
但问题来了,赛力斯真能靠着华为撑腰,靠着问界的爆发式增长,杀进全球新能源一线品牌的豪华包厢吗?
这里头有没有啥隐秘的门道和未解的悬念?
今天咱们就把话摊开,挖一挖“赛力斯+华为+问界”这套组合里,到底藏着哪些秘密配方。
先放个扎心小问号啊,赛力斯这家一度名不见经传的传统造车厂,怎么突然“自带光环”了?
你瞅瞅它的履历簿,诞生于1986,刚上路时还是老老实实做弹簧、座椅这些小零件的“螺丝钉”型选手。
赶上2003那波风口,联手东风下场造微轿,也不过混个温饱,跟五菱、长安啥的扎堆路边摊。
可到了2016,画风突变,摇身一变,高调切进新能源赛道,还风风火火杀去硅谷开设研发基地,这跨界速度简直让人怀疑是不是主角剧本写手亲自操刀。
但说真的,靠自己拼到“新能源整车”这段,虽说努力拉满,但没华为加持的那一脚,真不一定有后来这般亮眼成绩。
别不信,现在产业快进到2024,赛力斯全年营收1451亿多,在新能源圈直接坐上全球盈利前四交椅了。
销量数据更是相当猛,单头9个月,卖出三十多万辆。
要知道,很多品牌都是销量有了利润没影、或利润飘着销量扑街,赛力斯这两条线齐头并进,着实不容易。
那,靠的啥?
一半是自己进化,一半是跟华为这“技术大咖”的深度联姻。
这里就得细盘“华为助攻”这块了。
有人可能会想:“是不是华为扔些智能座舱零部件就完事?”
可事情没这么简单。
两边是从产品设计到品牌运营,甚至连服务渠道都深度绑定,再往直白了说,就是手牵手,上台演双簧的节奏。
技术层面,别的咱不说,就这HarmonyOS智能座舱、ADS自动驾驶、DriveONE电驱系统,直接把问界系列拉到了智能科技领先小圈子的C位。
问界M9装上一堆硬核传感器和高精度雷达,路上跑起来仿佛身边多了无形“老司机”,遇上大风大雨也镇定自若——说实话,智能驾驶这活,赛力斯如果单打独斗,进步速度肯定不如此。
但有了华为这股东风,技术瓶颈一键突破。
除此之外,华为的渠道资源简直让人眼馋,全国线下体验店、商场展台、甚至你家楼下就能蹲到新款现车,这营销推广铺陈广得让不少传统车企都得羡慕仰视。
别的不提,就问界新M7上市那会儿,网上一度刷屏,甚至因为预约量爆表,一群“等等党”直接不得不着急下单。
背后逻辑其实很简单:华为这块金字招牌,给问界强行镀上一层“高端+黑科技”滤镜,就像奢侈品遇上网红流量,气质立马起来了。
而且,40多万的售价门槛也没拦住买家,反而成了自主品牌冲击中高端市场的实力力证。
谁说国货只能价廉物美不能品牌溢价?
人家赛力斯,这不打了个漂亮的反击。
聊回到制造这盘棋,赛力斯手底下的重庆超级工厂,估摸着很多人都没亲眼见过。
但这地方,光听参数就够让你敬畏。
近三千亩的地盘,硬生生是特斯拉上海工厂两倍大,堆满1600多台智能终端、3000台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环节拉到满格,关键工序全智能,人工估计连插手的地方都难找。
举个简单例子,螺栓拧紧这环,机器人精密到误差控制在0.01毫米以内,搞得全行业都得跟着涨技能点。
就连底盘和车身的螺栓扫码检测环节,AI自动批量盘查,每颗都不放过,这质量追溯做得堪称小题大做,但买家可踏实多了。
至于每台车出厂的各项检测,什么油液智能加注、自动CT扫描啥的,那比体检都细致。
难怪,28个月下线40万辆新车,实力爆表刷新行业纪录。
这背后的“智造”功底,真不是喊口号就能堆出来的。
大家都说问界是今年新能源爆款,数据说明了一切。
2024全年,问界家族卖了将近39万辆。
你光看M9一款,定价都奔着50万去了,硬是在高端市场拿下15万辆的成绩,不光完爆了老对手宝马X5,连后排队的都得靠边。
M8也没闲着,上市几个月直接斩获十万车主,直接坐镇40万元级销量冠军。
这速度,这规模,别家羡慕去吧。
而且,这不是光靠销量吹、口碑也是杠杠的。
NPS净推荐值高的吓人,M9、M7都混成了车型口碑冠军,车主安心二字不是白喊的。
你会发现,现象级产品不是自嗨,是市场和口碑双线升温的真实表现。
再说说资本那点道道。
本轮赴港上市,其实对赛力斯来说,不只是换个赛道玩,而是砸要紧钱在研发、渠道与国际拓展上。
你瞅人家招股书,七成资金憋着要给研究院、技术开发加码,两成投向海外市场和各种新营销玩法,剩下点算做弹药库存。
说白了,现在新能源赛场不是谁花钱狠谁牛掰,而是谁把钱花到刀刃上,让技术和用户体验形成正反馈,最后站稳脚跟。
A+H双股市平台,加上国际曝光度提升,这步棋走得挺有章法。
你要是还用老眼光看赛力斯,觉得就是吃华为流量的跟风仔,那就真搞错了节奏感。
战略早就已铺大棋,人家钢铁直男都学会资本运作的小心思,直接把全球化当成终极BOSS刷。
有个数据也有点意思,招股所得20%专用于海外销售和基础设施,说明人家不是嘴上喊国际化,是动手投钱开路。
到最后,盘完整个故事,这不再是传统零部件厂浴火重生,也不是华为单方面“带货”神话,更不是一纸高档营销PPT出来的行业奇迹。
赛力斯和华为的深度联袂像极了那句热搜里的调侃:技术宅和营销大佬通力合作,一不小心就创造了新能源市场的现象级“问界模式”。
在新能源的赛道上,谁能活下去本质上从来都是技术、品牌、服务的三重角力,谁能结果出圈、杀出重围?答案或许早就呼之欲出。
正如那句网络段子讲的:内卷都卷到天花板了,哪有技术底蕴,谁敢说自己稳。
对于未来,问题反倒变得更直接:等到“智能化下半场”开场铃声响起,国产玩家还能不能继续领跑,把全球玩家甩在身后?
赛力斯、华为这对“人狠话不多”的CP,算是给咱们做了个绝佳范本。
说到这,会不会有人在想,别只盯着眼前这些数据和热卖,有没有什么风险或者暗藏的危机?
说句大实话,哪一场商业大戏没暗流?
研发投入压力、海外市场政策博弈、产业链协同,都决定着赛力斯会不会一路狂飙还是在拐点遭遇波折。
但话说回来,传统转型加新科技赋能,谁不是边试错边闯关呢?
就算风口散了,谁能倒在起跑线上?
总结一波吧,赛力斯和华为联手,不光成了新能源界典范秀场,也给中国制造创新画下漂亮注脚。
有人说,“未来是属于创新者的”,这句话一点不过。
等着看,智能化才刚刚启幕,“问界模式”会不会成为下个风口,又有多少后来者能跟得上脚步?
你怎么看赛力斯这波冲A+H、联手华为的操作,会不会开启新能源圈的新篇章?
留言区继续盘,欢迎来辩!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