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万,这不是一串简单的数字,而是过去一年全球汽车行业消失的岗位总数。从奔驰到日产,博世到采埃孚,这些耳熟能详的巨头都在进行大刀阔斧的裁员。供职于这些巨头公司的一位德国工厂技工,半年前还在调试燃油发动机,转眼间却得重新上课学习电机技术。从慕尼黑到横滨,再到中国市场,汽车行业正在上演一场史无前例的“大瘦身”。这一现象究竟是行业的暂时“感冒”,还是关乎生死的“手术”?汽车行业为何突然风雨飘摇,而中国车企与员工又将受何影响?
这次的大裁员,可不是简单的“减肥”。它背后真正的导火索,是传统汽车行业向新能源和智能化方向的转型,而这场转型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跟得上的。曾经在汽车流水线上挥汗如雨的工人们,或许已经习惯了发动机轰鸣的声音对车间空气的震动,但在新能源、电动车的到来时,这些熟悉感也面临着颠覆。从奔驰裁员3万人到日产关闭全球7家工厂,这些巨头大手一挥,成千上万个家庭失去了生活支柱。而更让人唏嘘的是,在同一时间,智能化、电气化领域却涌现了大量职位空缺。裁员潮与人才紧缺同时上演,这到底是什么局面呢?数据告诉我们答案或并不简单。
我们来剖开这层“洋葱皮”,看看被裁员的背景到底是怎么回事。第一层,全球经济的“寒冬”。疫情的余震尚未完全平息,消费者的钱袋子显然缩紧了,汽车市场需求持续疲软,连大名鼎鼎的日产,中国市场销量都同比下跌了27.5%。你一家连年亏损的企业,库存堆积如山,接下来只能是砍产能减少成本。第二层,转型阵痛。裁员的“不走心”并不仅仅是卖不出去这么简单。想转型就得有钱,而传统燃油车的岗位大批缩水,正是车企不得不“牺牲”的一部分。以奔驰为例,它们的电动化转型遇到了障碍,为了筹备新能源的布局,只能将更多资本抽离原先的燃油车板块。第三层,结构性的矛盾将整个行业搅得更加复杂。一边是传统岗位需求锐减,比如发动机调试、变速箱装配,另一边却急需电池工程师、自动驾驶程序员。而许多传统技工并没能及时“更新技能套餐”,结果裁员潮下,失业和招聘竟同时存在。我们可以这对于老百姓而言有多头痛,大街上开车的司机或许还没感受到这些差别,但从业的人已经在转型风浪中前后夹击。
那么裁员潮后面公司们的选择是否能破局呢?乍一这股飓风似乎已经平息了不少。看看大众吧,它削减岗位后的资金迅速投入新能源技术开发,比如电池工厂和自动驾驶研究。再看博世,尽管裁员压力下“不堪重负”,也咬牙加码自动驾驶传感器研发。听起来似乎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演进。我们真的能放松警惕了吗?事实并没有那么乐观。一部分反对的声音指出,即便全球车企们都在为新能源站台,但电动车的市场需求并不如预想的那样高涨。福特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因为销售额没跑起来,直接波及德国整车生产部门,连裁员也无可避免。而另一个问题是,这些技术投资能否见效仍然遥不可知。如果企业烧掉了大量资金,却不能换回市场的认可,那不是雪上加霜吗?还有员工们呢,他们费尽心力学习新技能转型,最后却发现这些岗位也不稳定。这种假性的“平静”更像是泡沫表面,看似晶莹透明,实则随时可能破裂。
就在大家以为裁员和转型风波会逐渐平息的时候,一波更大的逆转向大家袭来。行业巨头们开始意识到,单纯压缩成本并不能应对这场转型危机。在此之前,我们听到的是裁员和瘦身,而现在,他们开始大举迎接变化,比如资源向新能源倾斜,新兴领域的扩张如火如荼。而且更“绝”的来了,那些裁掉的人才竟然开始回流。柏林的老技工重拾课本,学起电机调试,把自己变成了解新能源的老师傅;被辞退的车间工人通过技能培训,转型到电池维修甚至智能座舱开发。就像看了一集剧情跌宕的电视剧一样,伏笔终于开始爆发——其实巨头的裁员并不是纯粹优化,而是为了未来能够有更精简更有效率的团队。以日产为例,关闭工厂表面上是无奈之选,但背后却着手智能工厂的研发,或许三年后我们会看到新的“复活战”。行业内部矛盾激化,生死之战进入关键一役。
随着智能电动化的转型加速,表面上行业逐渐稳定,裁员潮逐渐甚至减少,可实际上巨头的转型之路依然荆棘密布。一意孤行地走向电动化并不是一面倒的成功故事,它反而暴露了更多新的问题。比如电池原料价格飞涨,整个供应链成本进一步上升,让众多车企不堪重负。再比如消费者对电动车的续航能力还在抱怨,特别是在冬天低温环境下的表现,差评如潮。这些意外障碍螺旋式地阻碍了转型进程。而不同国家车企的路线分歧愈发明显。中国市场深耕新能源成绩卓著,但欧洲却出现了观望且市场趋冷,例如多个品牌因电动车销售不如预期开始犹豫是否要全线押宝。美国公司更倾向于智能化的算法升级,对车内娱乐系统及无人驾驶技术展开热潮,反而对新能源的跟进速度有所放缓。不同立场的分化让全球汽车行业越来越难以达成统一的解决方案,看似风平浪静,实则藏着更大的风暴。
说到转型新能源,全球汽车行业的确是拼了命在追赶风口,但问题时不时冒出来,影响着大家的信心。裁员是为了省钱,也为了规划未来,但却有不少企业在新能源转型的途中摔了跟头。既然全球车企都在谈“减肥”和“创新”,为何消耗大量资源后,却无法真正解决核心矛盾?比如智能化的技术上去了,但依然没人能彻底颠覆行业痛点,更别提裁员后的人才流失是否真的能补上新兴岗位的空缺。企业说得很“振奋”,但你是否觉得,这场转型更像一场漫长的击鼓传花游戏,最后谁来为低迷的市场需求和高昂的技术投入买单呢?
一次次裁员不可避免,一次次被裁员工苦苦寻求新的职业方向。车企说这是为了转型新能源,但问题是,有多少人真的享受到了这场转型的红利?那些正在重拾课本的老技工,真的能适应电动车时代的来临吗?电动车被很多公司定义为未来,但是这步棋究竟是否“越走越亏”,还是能最终走向行业的新巅峰?你怎么看这场汽车行业的转型大戏,欢迎评论区告诉我们你的看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