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号称未来,这话说了好多年。我前几天跟一个做电池的朋友聊起来,他说现在新能车电池回收成本,粗算了一下能占整车成本的8%到12%。别小看这块,退役电池处理不好,供应链就赔了。这细节,做传统车的朋友很难感受得到。他们更关心发动机的耐用性、整车的润滑油耗,电动车这边,电池就像发动机加油泵一样关键——用不好,车主第二年就会吐槽你。
我之前跟一个老修理工说这事儿,他摇头说:你们电动的,电池坏了没法修,还得换新的,这维修成本谁算过?这话虽然偏激,但也反映了用户的心态。一汽那个销售小刘,就曾抱怨拿新能车去跟客户谈价,客户一听电池保养贵,立马冷场,后面还得用补贴和贷款来撑场面,这阵势真不容易。
说回那阵子,华为重拳入场,让我想到一个旧段子 —— 供应链就像烧一锅汤,原料是配件,火候是资金和技术,汤好不好喝,关键是老板能不能盯住锅盖。很多车企老板忙着看食材新鲜,却忽视了锅盖的火候,就差一步,汤就糊了。华为这回直接把锅盖提起来,结果大家才发现原来汤有多烫。
我前面说华为提锅盖有点绝对。现实里,华为也没那么Easy。他们要做汽车,不只是技术,还得过合资和本地政策的那一关。你看某新势力,每年产品推新像换头像一样频繁,但供应链风浪大,研发周期短,质量把控根本来不及。华为反而有系统的管理经验和厚实的技术后盾,进入时机差不多直到疫情稍缓,才真正把这盘棋下活了。
有次我在新车展,偶遇一家二线电动车企高管,他跟我说:华为来的时候,我们都吓一跳,同行里面炸锅。可仔细想想,华为的基因毕竟不同,给我们乱插刀的机会不多。这句话我想了好几天,毕竟圈子里人就这反应,体感真实得很。
说到用户心理,精准狙击很关键。比如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就是把安全性放第一,用户听了安心,这种心里安感,比啥技术参数都管用。同价位里,刀片电池车在二手市场保值率普遍好个5%-7%(我这数字不算精,样本少),销售说这能直接转化为客户买车时的决策权重。这跟华为做AI算法里的用户画像其实有神似地方——摸清人心。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当年问界M5初提价时,销售小张来电话抱怨:这价格底线一出,客户都傻了眼。去问他们买不买,他们说华为嘛,怕被割韭菜,心里没底。这又让我想到一句话:用户买车就像谈恋爱,除了好看,还要靠谱。这靠谱,靠的不只是技术,更是信任。华为现在算是用底气把这份信任做成了壁垒。
说白了,这圈子里,谁先把这壁垒砌起来,谁就在风口浪尖上站得稳。新势力们的噱头兜了不少年轻客户的心,但缺乏一个稳定的、全链条的供给体系,真想绕过传统车企的老路,还真的很难。供应链不是炒菜用点调料那么简单,更像是天气,说变就变。去年芯片紧缺时,大家都抱怨,结果华为因为自己有芯片部,少受影响,谁敢说这不是优势?
我还是想问,未来的车,真的能做到靠软件和硬件协调,实现用户想象中那种无感驾驶吗?还是说,我们还要在供应链乱象和用户期待之间继续摸索?(这段先按下不表)
前几天朋友打电话提醒我:你别光盯着技术和市场,还有很多消费者根本不会关心芯片有多高级,只要车好开、能用,剩下的都是浮云。
听完我笑了,想起当年卖车的时候,客户问我:你这车过冬能不能不冻屁股?其实这简单的需求,有时候比新能源电池多多少黑科技都重要。
再说个事儿,我之前猜华为肯定会在新能源市场用多线策略,不全押一注,可能会用不同车型搞差异化竞争。但细想细想,好像华为还是走了挺集中的路,毕竟技术研发成本那摊子大得很。技术砸下去,市场得铺开,压力不小。
你们觉得,未来汽车圈里,真的会有像华为这样的全才出现,技术、供应链、渠道各方面都管得上,还是说终归得靠分工合作?或者,汽车的灵魂到底是谁的?这是车企的灵魂,还是用户的选择?还是……我也没想明白,咱们慢慢聊。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