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高管换人和老百姓吃饭喝水一样简单,今天你上,明天他来,企业照样转。可真是这样的吗?就拿奥迪一汽新能源副总经理王开宇要离任、极有可能调回一汽-大众这件事来说,真不是小事一桩。王总在一汽体系里浸泡这么多年,还管过一汽-大众佛山那么大块地盘。现在,正值奥迪在新能源这摊水里打拼,他突然要回归“主力部队”了,这背后反映的是什么?
其实,大家都明白,新能源这摊水其实挺深的。说白了,奥迪一汽这几年玩儿新能源,也是头一次挑战高难度——PPE平台国产,这平台还不是单拎奥迪自家,是和大哥保时捷一块儿用的高端电动车底子。原本计划可带劲了,一上来要推三款新能源新车,赶着“国产替代”和“高端电动”这两股浪。可计划终归赶不上变化,王开宇的离任,正好撞上PPE项目“基本架好了”,但销量真没想象中那么猛——Q6L e-tron家族上市,这火也没蹿得起来。
咱们先试试想两个问题:
一个,为什么奥迪花大力气折腾PPE平台国产,结果新车销量还是半死不活?
再一个,这么多年看下来,高管频繁换人,到底是企业真的需要流动血液,还是内在体系没理顺,反而折腾得一地鸡毛?
一个个捋。先说PPE平台国产化,本来是个跟时代赛跑的大动作。新能源风口下,不做不行。宝马、奔驰都在试水,奥迪不能慢,国内对手什么蔚来、小鹏更是攻得贼猛。外资品牌再不梭哈,后面连桌子都没你坐。可为啥这马没跑起来?用一句大实话:既想快又想稳,反而两头不着地。零件国产化没铺开,关键部件还全靠进口。要赶工期只能拼进口拼原装,这就等于你是拼装家具,说明书外文看不懂,钉子还得让快递哥从外国背回来。你试试,能不出岔子吗?
第二,团队融合这茬,说起来都头疼。你弄一群老外技术员、项目经理进来,听着国际范儿,实际做事时,管理理念、薪酬假期啥都不对付。国内团队要效率、弹性,外籍同事讲制度、慢慢来,这本就掰扯不明白。到最后搞得跟大杂烩,气氛微妙,协同有名无实。新车推得慢,产线磨叽,每天光内耗能不掉链子就谢天谢地了。
市场不会等你。去年Q6L e-tron量产一拖再拖,敢情是因为“配件到货不齐”,团队老在“磨合期”。工厂搭好了,流水线上怼的人还心思不齐。一汽奥迪这次的痛,说到底,是“自身节奏掉队+外部市场压力双加速”,再高端的平台、再豪横的计划,最后还是落地生根,“卖得掉”才算本事。
再往大看,高管一阵一阵换,其实已经不是新闻。这几年你数吧,从孙惠斌、李凤刚、潘占福、陈彬一直到安世豪退休换温泽岳博士,动作不断。有人会说,这叫优胜劣汰,也有人说这是“新局面,新气象”。可是不是每一次高管调整都是新机会?老王(王开宇)回归大众体系,也是熟人路线。其实明眼人都懂,这更像是项目攻坚阶段过了,生产稳定下来,需要用原班人马回归大事业,主战场还得靠老兵。
又有些人问:新能源市场那么卷,奥迪想不想对标特斯拉、蔚来这些新贵?想,谁不想。关键是外企牌照、体系切换跟不上,“本地化”讲了十年,还不如深圳、合肥那帮创业老板说干就干。到头来,老字号要跟新势力掰手腕,结果本地化战略还在打补丁,“混血儿”打法说不清,消费者一看,情绪先掉一半。新款车上市,卖不动,怪谁?说到底,全链条都未必信心满满。
再看国内消费者需求,奥迪、宝马、奔驰这样的传统豪车,以前靠机械素质、品牌逼格随便卖。新能源时代,朋友圈上一发小鹏、理想,全是大屏高科技、智能语音、激光雷达的,车机还比iPhone好用。老牌子如果不真下场改变打法,还拿豪华内饰、经典工艺说事儿,年轻人买单的概率真有限。Q6L e-tron火不起来,其实不是“谁带队的问题”,而是这个市场根子变了。
王开宇离任其实只是一个信号——传统车企新能源转型,不仅技术、产品要变,体系人事结构也要跟着革命。奥迪能不能打好这场电动化转型仗?说到底,拼的是“本地化”的速度和彻底度,是不是敢革自己的命,不只是换高管这么浅显。
有人说,市场最后拼的就是谁能活下来。新能源这条路,不只比快,更比谁能快速适应变化。外来和尚念不了紧箍咒,团队磨合慢、一半人干,一半人看;零件国产率低,永远得等外国供应链打点包邮。只要这些问题不解决,高管换一百波,也很难从根子上扭转颓势。
其实你我都有同样的观察:不只是奥迪,整个合资车企圈子都差不多这症状。高管轮着来,好像都能带队打胜仗,一到产品端和市场,仿佛有人在后头拖着脚步。到底是企业结构病了,还是思路被旧格局困住?
再等等,新能源战局远远没开始拼命。以后趋势只会更卷。有多少外国车企还在说“再观望一下”,有多少本地品牌已经天天琢磨如何降本增效、如何抄新路线?下回大家街头看到电动车满大街跑,也许问得不是“新车咋样”,而是“还认老品牌吗?”、“这东西本土化到什么程度了?”。
奥迪新能源这盘棋走成这样,从头复盘,就是——刚猛冲锋没错,但打法还停留在过去。你有多少本地供应资源,你的工程师是不是一条心,你推广速度跟市场热度匹配不?都不解决,谁都难“起大早赶晚集”。
所以,再叠加人事变动,背后其实是体系没完全适应新时代。问题不是说光靠招几个头头脑袋就能转过来的——你得全盘改革,用力“本土化”,才可能讲好中国新能源的新故事。
现在看来,王开宇这样的老人转回一汽-大众,其实是体系自保、资源回流,更像是“一个阶段任务结束”的信号。未来,奥迪新能源能不能破圈?并非是高管升降的题,而是整个体系能不能把国内经验和“德味儿硬实力”彻底融为一炉。消费者看不看账面上的阵容,只认实际体验。这场仗还很长,现在才到上半场。
留给所有合资老牌的窗口,真的快跑完了。至于怎么过河,靠更频繁的高管轮换,还是要靠实打实的转型改革?这题,奥迪自己也该给个答案了——而且,时间留得真不多了。
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相关证明以便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