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7上市一个月,市场回答了这个问题

多数人都是奔着中配去,觉得 “够用就行”,顶配要么是 “噱头配置”,要么是 “溢价太高”。

但钛 7 偏偏反过来了,这事要是放在三年前,你跟我说 20 万级 SUV 里八成以上用户选顶配,我肯定不信,可现在数据就摆在这。

所以啊绵一直在想,钛 7 这一个月的市场表现,到底回答了什么问题?

其实答案很简单 : 现在的消费者买 20 万级 SUV,要的早就不是 “凑活能用”,而是 “我想要的它都有”,而市场恰恰用销量证明了,谁能做到这点,谁就能站住脚。

钛7上市一个月,市场回答了这个问题-有驾

先说说消费者需求这事吧,啊绵跟几个买了钛 7 的朋友聊过,发现他们有个共同点:以前选车都在 “纠结”。

有个朋友之前看了半年车,要么是城市 SUV 太 “中庸”,开出去没个性,要么是硬派 SUV 太 “硬核”,带娃出门不方便,后备箱放个婴车再加点行李就满了。

直到看到钛 7,他说 “终于不用选了”: 方盒子造型,停在小区里一眼就能认出来,不像有些车,跟隔壁楼的车长得差不多;

内饰里有小冰箱,夏天带娃出门能放母乳,后排空间够大,娃在安全座椅上能随便动,周末带老人出去玩,老人说坐久了也不觉得挤。

啊绵觉得这就是现在消费者的 “隐性需求”:他们不要 “非此即彼”,要的是 “两者兼顾”。

以前汽车市场总把 “硬派” 和 “家用” 分得很开,觉得买硬派的就是越野发烧友,买家用的就是刚需奶爸,年轻人买房压力大,很多家庭就一台车,这台车得能上班通勤、能周末带娃、能偶尔跟朋友去露营,还得有点自己的小个性。

钛 7 刚好踩中了这个点,不是简单地把硬派和家用 “拼” 在一起,而是真的融合了 : 比如车身尺寸,近 5 米长,2920 毫米轴距,保证了家用空间,同时横平竖直的造型又保留了硬派的气场,不会让人觉得 “不伦不类”。

钛7上市一个月,市场回答了这个问题-有驾

再说说配置,为啥 85% 的人选顶配?

很多人觉得是 “人傻钱多”,其实不是,消费者精着?

啊绵算了笔账,钛 7 顶配版比中配贵 2 万,但多了啥?

激光雷达、完整的天神之眼 B 辅助驾驶系统、高速爆胎稳定系统,还有可选装的无人机系统。

懂行的都知道,现在外面改装一套靠谱的激光雷达智驾系统,没个 3 万下不来,而且还不一定跟原车兼容,后期出问题没人管。

比亚迪倒好,直接把这些配置装在顶配上,还承诺 “用泊车辅助出事故全额兜底”,这 2 万花得值不值,明眼人都能看出来。

钛7上市一个月,市场回答了这个问题-有驾

有个用户分享过,他开钛 7 回老家,走高速的时候开启了城市领航辅助,前面有辆车突然变道 “鬼探头”,钛 7 一下子就识别到了,自动刹车减速,避免了事故。

他说 “以前觉得智驾是噱头,现在觉得是保命的配置”。

啊绵觉得这就是顶配版卖得好的关键 : 它不是堆 “没用的配置”,而是堆 “用户真正需要的安全配置”。

现在年轻人买车,安全是底线,尤其是有娃的家庭,宁愿多花点钱,也要买个 “放心”。

比亚迪的兜底承诺,刚好打消了用户的顾虑,比如有人担心 “智驾出问题没人管”,现在有了承诺,就敢选了。

除了需求和配置,啊绵还想聊聊背后的供应链。

为啥钛 7 能在 20 万级价位里装上激光雷达和长续航电池?

这背后其实是比亚迪的 “垂直整合能力”。

懂的都懂,汽车行业里,采购第三方零部件成本很高,比如激光雷达,要是买禾赛、速腾的,一套下来就得 1 万多,而比亚迪自己研发生产,成本能降 30% 以上;

电池也是一样,刀片电池是自己的,产能和成本都能控制,所以才能做到纯电 190 公里续航,满油满电从续航 1300 公里,这要是换个没有自己供应链的品牌,根本做不到这个价格。

举个栗子,某合资品牌的新能源 SUV,想装激光雷达,只能找第三方供应商,成本降不下来,所以顶配版卖到 25 万以上,比钛 7 贵了 3 万多,销量自然上不去。

而比亚迪因为有自己的供应链,能把高端技术 “平民化”,让 20 万级用户也能用到激光雷达智驾,这就是国产品牌的优势 : 不是靠低价内卷,而是靠技术迭代把高端配置普及。

啊绵觉得这才是国产品牌该走的路,十年前倒车影像还是豪华车的配置,现在 10 万级车都有,钛 7 现在做的,就是把激光雷达智驾变成 20 万级的 “标配”,那会倒逼整个行业进步。

还有品牌战略,方程豹之前有豹 5,定位高端硬派,价格在 30 万以上,钛 7 是往下沉,但不是简单的 “减配降价”。

以前有些品牌搞下沉,就是把真皮换成仿皮,把智驾功能阉割,用户一眼就能看出来 “在偷工减料”,而钛 7 是 “降维不降配”: 核心配置激光雷达、智驾、长续航一个没少,价格下探到 20 万级,这其实是 “高端技术下沉”。

啊绵觉得这比单纯的低价内卷高明多了,它让用户觉得 “花 20 万买到了 30 万级的配置”,而不是 “花 20 万买到了 15 万级的减配车”。

比如豹 5 有的云辇 - C 智能阻尼车身控制系统,钛 7 也有,开起来的时候,过减速带或者坑洼路面,车身很稳,不会有明显的颠簸,老人和小孩坐着都舒服。

这种 “高端技术下放”,让钛 7 在 20 万级市场里没有对手 : 合资品牌做不到,其他国产品牌要么没有自己的供应链,要么没有高端技术储备,所以钛 7 才能卖得好。

最后啊绵想聊聊市场格局的变化。

以前 20 万级 SUV 市场,是合资品牌的天下,比如本田 CR-V、丰田 RAV4,都是燃油车,现在新能源崛起了,但多数新能源 SUV 都是 “城市型”,造型千篇一律,没有个性。

钛 7 的出现,刚好开辟了一个新的细分市场 :“硬派新能源家用 SUV”,填补了空白。

数据上,2024 年 20 万级新能源 SUV 里,硬派造型的占比只有 3%,2025 年钛 7 上市后,这个占比预计会升到 8%,这就是市场的回答 : 消费者需要更多元化的选择,而不是千篇一律的城市 SUV。

有个汽车行业的分析师说,钛 7 的成功不是偶然,是国产品牌从 “跟跑” 到 “领跑” 的一个缩影。

啊绵觉得很对,以前我们跟着外资品牌的节奏走,他们做什么我们跟着做,现在我们能洞察到消费者没说出来的需求,用自己的技术去满足,这才是真本事。

比如钛 7 的无人机系统,很多人觉得 “没用”,但啊绵问过一个买了的用户,他说周末带娃去郊外玩,用无人机拍视频,娃特别开心,还能跟朋友分享,这就是 “情绪价值”: 汽车不只是交通工具,还是生活的一部分,能给用户带来快乐。

声明:为了提高创作效率和阅读体验,本文有借助使用AI工具进行辅助创作,请注意甄别。作为自媒体一直遵循客观理性地评论时事,不搞极端言论带节奏,仅传播正能量。文中数据来自各媒体公开报道,但信息可能会更新,因为无法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本文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请大家理性阅读。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