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汽车能否驱动“零伤亡交通”?安全技术落地成最大考验》

在全世界每年因交通事故失去生命的人数中,你知道这个数字高达多少吗?130万!比很多中等国家的一年出生人口还要多。10月15日,2025全球NCAP大会在上海拉开帷幕,这个全球汽车安全领域的“奥斯卡”首次来到中国,不仅聚集了各国的顶级专家和学者,还有国内外知名车企一同探讨未来汽车安全标准的“新大陆”。但自动驾驶、智慧化道路到底该如何高效协同?新能源车的“火攻之患”还能怎么消解?这些问题甚至让会议气氛几度紧张。一个问题脱颖而出:智能汽车的未来真能实现“零伤亡交通”吗?

《智能汽车能否驱动“零伤亡交通”?安全技术落地成最大考验》-有驾

首先得承认,现在的智能汽车安全问题,不是烂摊子,也好不到哪里去。一边是人类对“零伤亡”的执念,而另一边,却是新能源汽车事故频现、电池爆燃让人心有余悸。会上,有人振振有词:“电动车时代,安全性能已经不是一个加分项,而是及格线!”但反对者则认为,这热闹背后藏着一堆麻烦:电动车的安全性,到底能否让家长放心把孩子送上学?可靠性指标又究竟如何量化?在不知不觉中,全球NCAP大会成了一场聚焦汽车安全未来的“舌战场”。这里不仅有清晰的愿景,也有真刀真枪的“刺耳”质疑。

围绕安全性,新能源车的现状可谓问题复杂、逻辑缠绕。从赛力斯智能安全平台总经理石荡赫的发言可以看出:当前消费者对电动车主要忧虑的,就是 “三大隐忧”:电池自燃、辅助驾驶“过度信任”和隐私数据泄露。一个普遍问题是,消费者认为,买智能车、豪华车,钱花了不少,但“安全感不是用钱能买来的”。

《智能汽车能否驱动“零伤亡交通”?安全技术落地成最大考验》-有驾

记者在街头随机采访了几位车主,有位北京的新能源车主吐槽:“就上次停车场,一辆没熄火的车突然起火,烧得残留物都看不清了,别说自己有钱买豪车,我现在问一句,明天这车还敢开吗?”类似的安全忧虑,点燃了业内对更高标准的呼声。

赛力斯今年首次带来了针对这一问题的“智能安全体系”,其核心从三个抓手入手:场景化、主动性、以及全生命周期管理。“关键在于先解决电动车独有的问题!”石荡赫说。所谓“场景化”,就是说电动车需要根据电池状态、驾驶环境等优化哨兵级防护,比如高温著称的南方城市与冰天雪地的北方,电动车的电池管理就必须是两种逻辑。主动的防控机制,比如什么时候应该切断电流,如何在事故发生前引导疏散等等,都列入了安全体系规划。听完这些,你是不是感觉他们真正开始“刀刃向内”了?

《智能汽车能否驱动“零伤亡交通”?安全技术落地成最大考验》-有驾

“安全=技术投入”的逻辑似乎暂时平息了一些持怀疑态度的行业声音,但现场也并非岁月静好。企业方的信心爆棚与普通消费者的担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些网友甚至戏称:“车企发言人的安全讲解,倒是像推销PPT模板。”此话虽带调侃,却戳到现实的一些痛点——再高级的安全技术,只要出了一例事故,公众看到的就是“翻车现场”,对品牌的信任度下降可不是靠一两句营销用语能挽回的。

一些反对声音的质疑再提供了进一步的论据:一个NCAP代表质疑车企在所谓“场景驱动”方面更多的是噱头而非真正落地,大众车主对这些复杂技术原理的掌握也是门槛。NCAP报告显示,仅有35%的车主会完整阅读辅助驾驶功能的操作说明,而因误操作引发的安全事件,却并非个例。那么这些“未来汽车”的新技术,真能为生活增色,还是徒增烦恼?

《智能汽车能否驱动“零伤亡交通”?安全技术落地成最大考验》-有驾

就在大家以为大会在一片讨论声中将趋于“报喜不报忧”的时候,赛力斯的实景演示震撼了全场。会场上展示了一款核心车型问界M9。这款车在模拟驾驶场景中展现出了惊人的感知能力——面对突然窜出的儿童模型,车子在0.2秒内完成紧急刹车;在侧撞测试中,车身利用“720°全方位安全保护”吸收碰撞力,车内假人无明显损害。这种刷爆全场的演示掀起热议:“这才是未来用技术为人类保驾护航的‘真家伙’。”

然而真正惊人的则是某一环节,赛力斯还抛出了一个“黑科技”:UVC+MOFs技术消杀菌率达99.99%,把汽车车内卫生条件直接拔高到医院级别。有人感叹,这哪里是汽车,分明是一台移动的“安全堡垒”。更让人跌破眼镜的,是有厂商代表站出来直接称赞赛力斯“质量过硬”,这种跨企业界的“背书”,显然力图打破观众对技术空谈的成见,让人第一次看到智能安全是有“实用落地”的一面。于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状况引起关注:“中国车企真能领跑全球了?”

会场的热潮归热潮,车圈对“场景驱动安全”的争议却依然存在。“场景能驱动多少场事故避免,咱们说句良心话!”一位行业老兵这样反问。过去依赖保险杠加固、座椅气囊强化的车体安全设计路线,与现在将注意力更多转移到软件、感知层技术的小趋势,显然并未能达到全行业的认可。

对技术过度依赖的隐患也并未消除。有人指出,一旦这些数据端的安全系统遭遇破坏,它可能反而成为新的风险点。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未来网络攻击是否会演化为交通事故的导火索?诸广专家依然坦言担忧。

中国车企正尝试跃居“世界标准制定者”的顶层位置,但底层矛盾却悄然深化:现阶段如何让中小型车企适应“硬核安全”门槛,尚未形成全面方案;国产智能汽车是否会在大规模“降本增效”的竞赛中失去安全优势,都成为悬而未决的“堵点”。

“车安不安全?人工智能说了算!”这句话听上去“潮”,但也绝非“万能药”。从赛力斯的智能安全体系出发,我们看到了未来的希望,也看到了路径的挑战。你让普通用户去理解什么“多模态约束系统”,能不能更直白点?再或者,车企靠技术引领,什么时候能直接实现消费者“上车安心、下车放心”?

我们不得不承认,零伤亡的交通愿景还是未来派,安全技术却需要“现世报”。中国车企显然已经有了领先全球的机会,但如何锚定可负担的安全技术,并用大众化的方式推进安全进化,将决定是否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时代主角”。

当技术让汽车“聪明勇敢”后,司机是否反而变成了最危险的存在?全车智能究竟是保护人类,还是让人变得更懒惰甚至疏于安全责任?不同立场的朋友,你们怎么看?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