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别人底线上蹦跶惯了的特朗普,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一次会被中方的强硬态度扼住命运的“后脖颈”。“稀土等相关物项出口管制”政策一出,特朗普再次搬出“高关税”的老套路,只不过,这一次,效果一般。
对中方加征100%关税,中国电动汽车、半导体等关键领域受影响是肯定的,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场“变脸”大戏虽然震动了整个市场,但也“炸”出了中国汽车产业的“危”与“机”。
突如其来的“关税威胁”,必然会造成行业的短期承压,而与此同时,政策“倒逼”之下,中国汽车产业也会因此积极探寻“破局”之法,增强韧性。说白了,这件事具有AB面,就像一场临时“测验”,考验的是中国汽车产业当下的实力,以及对未来的把控能力。
01暂无近忧
抛开此次川普“变脸”背后的政治博弈不谈,这次“高关税”策略对中国汽车的影响短期内其实并不大。倒不是因为中国车企有什么规避技巧,而是从出口格局上看,目前我们对美国的出口依赖压根没那么大。现在我们在俄罗斯市场的自主销量份额仍保持在55%左右的高位,墨西哥、中东及欧洲等地也是中国车企的热门布局地,至于美国,现在还不是中国车企布局的重点。
早在上半年川普和我们打“关税战”的时候,乘联分会就做过统计。据介绍,中国汽车2024年出口美国仅有11.6万辆,在中国汽车总体出口数量的占比仅有1.81%。其中,2024年中国对美国出口乘用车105362辆,货车2818辆,客车174辆,特种车7784辆。2025年1-2月合计出口美国汽车11882辆,其中乘用车10041辆,货车509辆,客车4辆,特种车1328辆。
另根据美国汽车销量榜,2024年中国企业仅吉利集团一家中国车企上榜,2024年销量为134694辆,位列第14位,2025年已销售20617辆。就像乘联分会秘书长崔东树之前发文说的那样,中国汽车出口美国占比微乎其微,尤其是自主品牌完全没有在美国销售,因此中国自主汽车不受到美国加关税的影响。这么来看,川普在关税上再“变脸”,对中国汽车行业来说,短期内甚至连“衣角微脏”的影响都没有。
换句话来说,这其中是存在一定的缓冲空间的。而这部分缓冲空间背后,也折射出中国自主品牌的未雨绸缪。“川普”的德行不可控,贸然进军美国,无异于把自己的命运放在别人手里。这一点懂得都懂,所以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的一些自主品牌在拓展海外市场时,原本就把重点放在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新兴市场。比如比亚迪,其2025年海外销量目标80万辆,重点布局方向是东南亚、中南美洲和欧洲。这些市场的开拓,这也是美国关税大棒,总打不到中国车企的原因。
动荡的市场环境下,做不了长久的生意。尽可能地绕开“不稳定”的美国市场,在出口格局上寻求“避风港”,中国自主品牌们的“生意经”背后,暗藏着中国汽车行业对时事、市场的把控能力。
02但有远虑
虽然短期内对整车出口影响不大,但美国提高关税与中国“对抗”,造成的连锁反应不容小觑。汽车行业整个供应链向来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而中国对美汽车零部件出口规模,也就成了美国“拿捏”的对象。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对美零部件出口额达171.5亿美元,占我国零部件出口总额的15.6%。此外,锂离子蓄电池出口额达153.2亿美元,占中国当年锂电池出口总额的25.1%。这背后的利害关系一目了然,美国加征关税后,中国零部件的成本优势瞬间被削弱。
这种情况下,美国本土的车企也可能为了降低成本,更倾向于选择本土供应商或者其他关税较低地区的供应商,对于那些依赖美国市场的零部件企业来说,订单的减少必然会增加企业的经营压力。虽然不至于说倒就倒,但持续下去,谁也不可能坐吃山空。零部件供应商需要生存,要么把生存压力逐级转嫁给供应链的各个环节,最终影响到各大车企的整车成本。
另外,从长期角度来看,中国的整车出口也并不是绝对的安全。更值得警惕的是,美国的关税政策并非孤立行动,其背后的‘联盟效应’可能对中国汽车产业形成更深远的冲击。美国的关税政策,背后存在政治因素,这也就注定了其大概率不会单打独斗。过往,美国与其他国家联合,对中国车企设置贸易壁垒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比如墨西哥就曾受到美国影响,以拒绝提供低成本公共土地或减税等激励措施的方式,与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保持距离。法国也曾为了保护法系汽车在本国和欧盟市场的既得利益,加入过美国阵营。
不管是出于自身利益考虑,还是被施压使然,美国的确存在联动其他国家对抗中国车企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如果这种情况真的发生,即便对美出口整车数量较少,中国汽车整车出口依旧会受到比较大的影响。所以,不管美国的“高关税”策略会维持多久,中国车企都得做好长期抗战准备。
03何以破局?
全球市场的关系错综复杂,国家之间的贸易博弈无可避免,面对美国“高关税”接二连三的冲击,中国车企想“破局”,必须得直面问题,借势升级。一方面,我们得承认美国“高关税”带来的影响。中国汽车行业逐渐强大有目共睹,但如果盲目自信,很容易影响大家对未来发展的预判。说白了,总得知己知彼。另一方面,认清形势之后,整个行业都要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全面对抗,一举突围。
“高关税”给中国汽车产业带来了诸多困难不假,但这也是一针“催化剂”,可以加速中国汽车产业的技术升级,同时提升大家对贸易战等突发状况的应对能力。在电动化领域,中国如今已经今非昔比。以比亚迪为代表的刀片电池等电池技术已经全球领先,以华为为代表的智能技术也已经享誉全球,包括之前备受限制的芯片问题,如今也有了不少中国车企的参与…… 中国车企已经在美国一次次的关税挑战中,实现了技术升级。如果这一势头继续保持,大家继续加大研发投入,中国汽车在全球市场中的话语权必然会进一步增强。
同时,美国的关税政策也让中国汽车产业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产业链韧性的重要性。美国之所以敢这么干,无非是觉得自己手里有我们想要的核心技术。比如,一直没能自主可控的芯片。2024年,英伟达和特斯拉合计占据62.06%高端智驾芯片的市场份额。该说不说,如果美国非要在这个领域卡我们“脖子”,中国车企高端算力芯片成本上升的问题几乎避无可避。
好在,现在我们在这个领域也并非是一片空白,一些本土芯片企业正在不断崛起,地平线等企业,已经通过自主研发,推出了一系列高性能的汽车芯片。而美国频繁发动“关税战”,很可能促进中国汽车行业在这一领域加快实现国产替代。从比亚迪等头部企业已实现关键芯片的较高自给率(如IGBT芯片自供率超80%),并通过自研降低对外依赖;蔚来“神玑”、小鹏“图灵”等自研芯片项目加速,逐步减少对英伟达等海外厂商的依赖等表现上看,这一天或许不会太远了。更何况,中国在稀土等关键资源上的优势,为汽车产业链韧性提供的底层支撑,也是中国汽车行业应对贸易壁垒的隐性筹码。
另外,中国车企对时事的应变能力也需要尽快提升。直线行不通,曲线通行也未尝不可。比如,在墨西哥、加拿大等USMCA成员国投资建厂,利用区域贸易协定规避关税,加速本地化生产与供应链重组就是一个不错的思路。宁德时代之前就给大家打过样,其已在墨西哥建设电池工厂,直接供应特斯拉北美市场。当然,也有部分企业通过收购或合资提升本土化率,比如华域汽车收购美国本土零部件企业,实现了车身附件和底盘部件的本地化生产。这些案例无一不在印证,“本地化布局”是规避关税、稳固市场的有效路径。
04结语
中国汽车产业的“危”与“机”,在美国加征关税这件事上显露殆尽。目前来看,美国的“高关税”策略不会就此结束,对于中国汽车企业而言,与其寄希望于“关税”稳定,不如升级技术、提升自身竞争力。毕竟,美国关税政策不可控,但中国车企的竞争力相对可控。总体来说,这场牵连着政治的贸易博弈背后,挑战与契机兼具,就看谁能抓得住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