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宁可在新能源车上被我们超越,也不愿意奋起直追?

全球新能源车销量榜上,中国品牌攻城略地,美国车企却显得有些佛系。不是没技术储备,也不是没市场潜力,但美国人似乎并不急着在电动化赛道上全力冲刺,反让中国抢了先机。

美国人宁可在新能源车上被我们超越,也不愿意奋起直追?-有驾

你以为是追不上,人家却说这才明智,究竟明在哪?

美国新能源车市场现状及其面临的挑战

美国有句调侃,叫加油五分钟,排队充电两小时。

美国的中部大平原,加油站比便利店还密。你看这密度,像是给燃油车铺了条专属高速公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之一,新能源车渗透率却远落后于中国。2023年,中国新能源车销量近950万辆,美国呢?不到140万辆。

美国人宁可在新能源车上被我们超越,也不愿意奋起直追?-有驾

有时候一个州都找不出几个像样的快充站。

2024年,美国某知名电动车企宣布放缓部分电动车型开发计划,转而加大混动和燃油车投入。资本市场反应平静,甚至股价微涨。另一边,中国新能源车出口量首次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一,美国市场是重要增量来源。

拜登政府虽大力推动通胀削减法案,砸下巨额补贴,但本土电动化步伐依然被诟病为雷声大,雨点小。连华尔街日报都用了犹豫的巨人这个词——像穿着旧鞋跑新路一样别扭。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知道电动化是大势所趋,怎么不卯足劲追?

我查了一堆数据,发现美国消费者的确对电动车顾虑重重。充电焦虑、续航打折、保险费用飙升、维修不便。一辆燃油车加满油跑500英里轻轻松松,电动车找快充桩可能就得花上半小时,充满再等一小时。

美国人宁可在新能源车上被我们超越,也不愿意奋起直追?-有驾

那中国电动车就完美无缺吗?也不尽然。自燃风险、电池寿命、智能化依赖带来的新问题,同样存在争议。

最怕的,不是续航短,是没处充——充电桩数量少、分布不均、标准混乱、维护不善,一旦出远门,跟冒险没两样。

有人说,那就像中国一样建呗,超充站铺满全国。

听着挺对,可美国人偏偏不这么急。他们说,没必要。车只是工具,加油方便又快捷,何必自找麻烦换赛道。

这不是玩笑,这是很多美国家庭的真实想法。

美国汽车文化与能源依赖的历史成因

美国人宁可在新能源车上被我们超越,也不愿意奋起直追?-有驾

美国人爱大车、爱燃油车,得从一百多年前说起。

北美大陆本就石油储量丰富,汽油便宜得像水,加油站遍地开花。一脚油门,V8引擎轰鸣,动力澎湃,想去哪就去哪,对习惯了自由驰骋的美国人来说简直完美。

这种用车方式根深蒂固,成了美国人心里的驾驶自由的象征。

我查到一个关键节点:上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曾短暂动摇过美国人对石油的依赖,但随后的页岩气革命和油价回落,又迅速巩固了化石燃料的地位。石油产业早已成为美国经济的支柱之一,从开采、炼化到销售,形成了庞大的利益链条和就业基础。

美国人宁可在新能源车上被我们超越,也不愿意奋起直追?-有驾

于是,在美国的政治生态中,石油巨头和传统汽车工会拥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转型太快?工人失业、产业动荡、选票流失,这些是政客和巨头们更怕的。

那有人就问,电动车不是未来吗?

确实是未来,但美国人更看重现在。经济压力大,生活成本高,换车成本不菲。他们宁愿开皮实、耐用、加油快的旧燃油车,也不愿意轻易尝试昂贵且可能带来不便的电动车。

我想说,这种对现状的依赖和对即时便利的追求,决定了他们对汽车革命的态度,和咱们充满紧迫感的追赶截然不同。

而且,美国的汽车产业转型已经面临着现实的桎梏。

美国人宁可在新能源车上被我们超越,也不愿意奋起直追?-有驾

在底特律,传统巨头的电动化转型显得沉重而缓慢。庞大的燃油车生产线、熟练但可能面临转型的工人、根深蒂固的供应链体系,都像无形的锚,拖慢了航速。工会担心电动化导致大量装配岗位消失。

这对选票政治和稳定就业至上的美国来说,转型的社会成本实在太高。

有国家也面临转型,德国、日本,传统燃油车巨头同样在电动化浪潮中挣扎。

欧洲排放法规那么严,日本资源那么缺,为什么步伐也并非迅猛?

原因类似——路径依赖、利益牵绊、转型痛苦,所以说,美国人不急着追,不光是情怀,也真是图个现世安稳。

他们没指望一夜之间把加油站全换成充电桩,也没打算让所有家庭立刻拥抱电动车。他们想要的,是平稳、可控、少阵痛,能拖就拖。

美国人宁可在新能源车上被我们超越,也不愿意奋起直追?-有驾

你要问他们为什么不奋起直追,他们会反问你一句,你愿意为一个尚不确定的未来,现在就付出高昂代价,承担巨大风险,去颠覆运行了百年的成熟体系?

是不是有点道理?

燃油车与新能源车的综合使用体验对比

有人说,美国人用燃油车,是因为便宜;也有人说,是因为习惯。但真相更复杂。

得比较一下,才能看清他们为什么死守燃油车。

先说便利性,日常通勤,燃油车加油就是快,五分钟满血复活,加油站遍地都是,不想找充电桩,还得看APP,担心车位被占、桩是否可用、功率是否够。

燃油车还有个优点,不挑环境,寒冬酷暑对续航影响相对小,说走就走,没有里程焦虑。

美国人宁可在新能源车上被我们超越,也不愿意奋起直追?-有驾

2023年北美冬季严寒,大量电动车续航腰斩,车主苦不堪言,甚至出现因电量耗尽冻伤事件。

所以有人总结一句话,燃油车胜在可靠方便,电动车赢在智能环保。

再说成本和体验。

燃油车技术成熟稳定,二手车市场庞大,使用和维修网络发达。电动车前期购置成本高,保险贵,电池衰减后残值堪忧,维修点少且贵。

你想,在美国这种人工贵的地方,修个电机可能比修个发动机还麻烦。燃油车有问题,随便找个修车铺都能搞定。电动车?得找授权服务中心。

美国人宁可在新能源车上被我们超越,也不愿意奋起直追?-有驾

更别说长途旅行,燃油车说走就走,电动车的精心规划路线,预留充电时间,体验大打折扣。

那开起来呢?电动车加速快、安静、智能化程度高,这是真的,尤其在城市通勤,驾驶感受和科技感是优势。很多科技爱好者和环保人士对此趋之若鹜。

可缺点也不少,更大的问题,是基础设施跟不上。

充电网络建设滞后,是硬伤。美国幅员辽阔,不像中国有强大的国家意志和执行力去快速铺网。各州标准不一,私营运营商各自为战,导致充电体验碎片化。

还有个问题,美国人已经习惯了大排量带来的力量感,皮卡、SUV文化盛行。虽然电动皮卡也已出现,但在实用性、价格和补能便利性上,目前还难以完全替代燃油皮卡的地位。尤其是农场主、建筑工人等群体。

美国人宁可在新能源车上被我们超越,也不愿意奋起直追?-有驾

竞争力呢?在主流家用车市场,中国电动车在性价比、智能化、设计上确实形成了局部优势。

中国品牌像下饺子一样推出新品。尤其是10-20万人民币区间,选择丰富,体验越级。美国市场同价位的电动车选择相对少,且本土品牌的入门电动车型在性能和智能化上有时落后于中国竞品。

燃油车在这方面有固有优势。

美国成熟的汽车工业体系,确保了燃油车在可靠性、维修便利性、使用成本上的综合优势依然明显。尤其是对于广大的中产阶级和工薪阶层家庭,一辆省心、耐用、加油方便的日系或美系燃油车,仍然是务实之选。

你说哪个更省心?能加满油就走的,还是得看电量规划行程的?

经济理性与制度惯性下的转型逻辑

你以为美国人不追电动车,是认输?其实更多是为了算账。

美国的政治经济制度,早就给这种产业巨变定下了一套逻辑,你不可能强行颠覆,那就慢慢来,用市场自然选择,兼顾各方利益。

美国人宁可在新能源车上被我们超越,也不愿意奋起直追?-有驾

其一,咱先说转型成本。强行推动电动化,首先面临传统汽车产业工人失业问题。全美汽车工人联合会是重要政治力量,政府不可能无视。其次,石油产业链条上的就业和相关州的经济利益巨大。颠覆太快,社会震荡成本难以承受。

其二说市场规律。美国消费者对价格敏感,除了环保先锋和科技爱好者,主流消费者换车首要考虑的是总拥有成本和便利性。在充电网络完善、电动车使用成本真正低于燃油车之前,大规模转向很难发生。政府补贴只能刺激一时,难以持久改变消费习惯。

这时候,让市场慢慢消化新技术,让基础设施逐步跟上,让消费者自然选择,比强行大跃进更符合美国国情。

你以为美国巨头不想追?其实也在布局,但船大难掉头,更要在股东利益、工会诉求、消费者接受度之间找平衡。

你问美国人为什么不全力追赶新能源车,他们会冷静地分析,为什么要付出巨大的社会和经济转型成本,只为在一条尚未被市场完全验证的赛道上争夺暂时的领先?

美国人宁可在新能源车上被我们超越,也不愿意奋起直追?-有驾

环保角度也有争议。美国电网仍严重依赖化石能源,电动车是否真环保,取决于电力来源。激进转型可能导致电网压力剧增,甚至推高电价。而且,电池生产和回收的环境成本也不容忽视。

燃油车呢?技术成熟、产业链稳定、使用习惯固化。转型慢点,社会波动小点。

美国的政策法规也体现了这种渐进思维。

虽然有联邦层面的补贴和排放法规,但各州差异巨大,联邦法规也常受到政治更迭和利益集团游说的影响而波动。没有像中国双积分这样强力的行政手段直接倒逼企业。

至于领先地位?美国在核心技术创新和高端市场仍有优势,他们更可能选择在自己优势领域深耕,而非在整车制造的红海市场与中国全面贴身肉搏。

美国人宁可在新能源车上被我们超越,也不愿意奋起直追?-有驾

我觉得,这种制度背后的务实其实很真实。它接受了在特定领域可能暂时落后的现实,转而优化转型路径的平稳性。不是放弃竞争,而是选择战场。不是不计成本地追赶,而是权衡利弊后的冷静取舍。

这不是躺平,是一种利益博弈和市场规律共同作用下的理性节奏。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