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几个问题一直绕在脑子里。说实话,看到成都那辆小米SU7出事,又着火还打不开车门,我心里特别堵。你说这事,普通燃油车倒是不太见啊——碰撞致使打不开车门的新闻,几乎没有。油车真的没这毛病吗?还是说我们关注点不对?我问了个修理厂的老张,他说,燃油车好多机械结构,撞了还能从外面撬点,没那么容易死锁。这句话让我开始怀疑,是电动车独有的困境?
我翻了翻笔记,想到2019年某品牌电动车在进口区碰撞,车锁死得跟铁桶似的,救援人员掰了好久。类似案例其实不算多,但一旦发生,后果够惨。我估摸着,真正报道出来的只是冰山一角,样本有点少,不太好统计准确比例。这是为什么?说到底还得扯扯电动车那个智能锁系统。和油车传统机械锁比,好像一套复杂的电子脑袋管控着车门锁芯,一旦系统崩了,锁自然给你卡死状态了。
但这智能锁咋就容易卡死呢?有点像我家网线坏了,路由器不在线了,手机连不上WIFI。你看,这里其实是生活比喻——电动车车门靠电子信号控制,就和我们网络连接类似,受制于软件和硬件的协同。小米说可能碰撞触发了整车解锁,结果还锁死了,听起来不合逻辑,对吧?那是不是他们系统设计得太复杂,碰到异常情况反而自我保护机制失灵?我其实觉得,这应该是设计安全机制的加减法问题,聪明的防盗锁不应该带上致命Bug,哪怕一点小异常信号也不至于封死通道。咋感觉厂商技术能力和爆发式的软件迭代速度并不同步呢?
前面我说油车没这问题,话说回来也太绝对了。估计极端环境下,油车肯定也会有打不开的时刻,只是概率低且没啥智能电子锁加剧这痛苦。油车车门多是机械锁,可能被撞形变卡住,但理论上能撬能开。电动车用了各种传感器、电子锁,还有车载电脑介入操作,用方便不少,但关键时刻就容易出现脑袋短路的尴尬。技术不成熟还是没把风险点摸透,我觉得更可能是软件系统的复杂度让他们没掌控好。就像做饭,多调了各种香料,结果味道反倒怪怪的。
有没有厂家想过,用户出门安全才是头等大事?这智能系统里,有没有安排物理应急开锁?有,我知道不少车型都有应急锁,但问题是这种应急设计相当于埋伏雷区,得先会操作、车门不形变严重才管用。这次小米车里那场景,外面的人奋力砸门,车门一点点没动,加上火势,太心疼了,那是活活让人绝望的瞬间。朋友小李看新闻对我说:这智能锁不就是给自己设了一个陷阱么?设计再智能,没有人性可不行。
你问我这技术是不是很难攻克?说实话,还真不好说。因为现有电动车研发流程里,安全管理和智能化之间确实有利益博弈。好比厨师在调味料的分量上争吵,一个要加辣,一个怕盖了味。类似的,电动车研发里,设计师想要极致智能交互,技术人员焦虑系统稳定,供应链又紧盯成本,这三者之间的博弈造成了无数妥协。供应链那边告诉我,好的电子元件和传感器成本高,装了硬件没调好软件等于白搭。于是厂商往往硬件能省则省,软件也就盲目加重,形成重软件轻硬件的怪圈。
昨晚我还跟同行老杜聊这事,他忽然冒出一句:是不是车企都忙着搞智能驾驶,基本功能反倒给忘了?这话让我笑出声来,但又有道理。智能化技术确实是新时代趋势,但基础安全不能打折啊。这不禁让我想起我上一台油车,故障率低,开门就是推一把的简单直接,哪像现在车门一个系统挂了,人命攸关。
顺便提前问问你,假如你是设计师,你会怎么平衡安全和智能?会不会干脆保留传统机械解锁作为绝对后备?我承认,我倾向这个思路。毕竟战场上那些复杂智能系统,要是打个喷嚏就挂了,真不如老式机械锁那么可靠。
还有个细节很有意思。我翻相册发现,小米SU7的用户反馈里,有不少吐槽车门锁反应慢,开关锁要等几秒钟,有时按了好几次才能响应。估计厂商后台也知道这个痛点,至少我猜是。但为什么不及时修?是不是拆东墙补西墙,这种小毛病永远修不完?
(这一段先按下不表)
对比同价位燃油SUV,油车锁门机制简单,故障率低,用户体验平稳。智能电动车反倒多了几层繁琐,尤其对上了年纪的人来说,可能变成闹心锁,一个车门的开启,成了考验耐性的项目。消费者到底要不要让步给智能?这一点,我现在也没答案。
最麻烦的是,这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还是安全伦理和消费者权益的问题。如果你坐在车里出事,门打不开那一刻,你是不是在想:要是能有个机械开关所有这些事就没了?我肯定是在想,我站在那个惨烈现场,能不能为自己和大家留个后路。
好奇问问,现实救援人员有没有什么绝招能应对这类智能锁死的情况?是不是目前也只能靠蛮力,或者拆车窗?我听说救援设备在智能电动车面前效率不高,这条路还很长,也挺令人焦虑。
这次小米SU7事故,让我对智能汽车安全多了层新的思考和忐忑。毕竟,这种看似高级的智能,在生命面前,却容易演变成致命缺陷。接下来,厂商是不是该重新回头重描那条安全线?或者,设计点更简单粗暴却实用的应急方案?期待看到答案,但心里也明白,这不是小事儿。(你怎么看呢?)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