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每当中国企业在高科技领域露一手,总有人第一个反应不是惊叹,而是质疑。小鹏机器人亮相后,那些说这是演员穿壳的声音又开始冒出来。我看完视频的第一反应和你一样——那种站姿、那种猫步,真不像真人能演得出来。
我仔细看了几遍,那机器人站立时身体是一动不动的。如果是真人,哪怕是阅兵时的标兵,身体都会因为呼吸和血液流动有微微颤动。那是一种无法控制的生理反应。而小鹏机器人的身体却稳得像定格,肌肉线条没有任何呼吸起伏。我当时就觉得,这大概率是真正的机器人。
后来我查了下资料。2025年11月5日,在小鹏汽车的AI Day上,官方正式发布了下一代人形机器人IRON。它身高178厘米,体重70公斤,采用1比1拟人比例,拥有62个主动自由度,搭载自研图灵芯片,具备骨骼-肌肉-皮肤式结构。数据来自小鹏官网与CNEVPost报道。更关键的是,何小鹏在次日发布了一段一镜到底的视频,直接打开机器人的背部,展示内部的伺服结构、动力线缆和散热模块,明确表示里面没有真人。
这些细节说明,IRON不是舞台特效,而是一个完整的工程产品。根据Robotics and Automation News的报道,这款机器人目标是2026年实现小规模量产,已在工厂开始实训,搭载三颗图灵芯片,算力超过2250 TOPS。你想想,一个真人穿壳演出,不可能具备这种算力指标,也没必要造出可复现的完整机械骨架。
我对真假判断的另一依据是动作的连贯性。真人穿壳模仿机器人的步态,反而会更僵硬。可小鹏机器人的猫步是轻盈的、重心自然切换的,这恰恰符合高精度关节控制的特征。官方提到其脚尖具备被动自由度,脊柱和手部都采用仿生设计,这种细腻的动态控制,不是一个穿着机壳的演员能演出来的。
我也不否认质疑者的存在是合理的。毕竟,人形机器人太像人,本身就容易让人怀疑。画面角度、灯光、后期合成都可能影响判断。任何企业在演示阶段都有秀肌肉的成分,这没问题。问题是,为什么当中国企业展示出类似水平时,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造假,而不是突破?
我觉得这背后是心理惯性。很多人已经习惯了高端科技属于国外的叙事。当看到中国企业做出高精度机器人时,他们潜意识里会反问:怎么可能?但如果换成马斯克的公司发布同款机器人,他们又会觉得理所甚至会夸一句人类之光。这不是理性怀疑,而是一种被外部叙事俘获的反应。
我不觉得怀疑本身错。错的是那种只盯着阴谋、不看事实的心态。何小鹏愿意公开拆背、展示构造,说明他知道质疑声的存在,也有自信回应。而且从视频细节看,背部的液冷管路、肩关节金属件反光和动力臂震动都符合机械特征。如果真是人穿壳,那个空间根本容不下人的胸腔。
这事让我想到另一个现象。过去十年,中国的工业机器人装机量从2015年的6.8万台提升到2023年的32.6万台(数据来源: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制造机器人从工厂走向人形,这条路中国企业其实早就铺好了。只是当技术从幕后走到台前,人们第一次直观感受到机器在像人一样动,那种震撼和不安是混杂在一起的。
我自己更关心的是,假如这真是一台完全自主的人形机器人,我们接下来该关注什么。是它能否真正进入服务行业、医疗场景,还是它带来的安全与伦理边界?当人形机器人能站得笔直、走得优雅时,人类的自信也许反而开始动摇。
我昨天看到那段视频后,脑子卡了三秒,然后笑了。不是因为兴奋,而是因为我突然意识到,科技的分水岭,不在芯片和算法,而在信任。
所以我想问一个问题:如果有一天你亲眼看到一个机器人在你面前微微呼吸,你会觉得更真实,还是更害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