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这个汽车界的“三好学生”,浓眉大眼的,怎么看都像是要叛变了。
最近广汽丰田开了个科技日,信息量不大,但侮辱性极强。核心就一件事:当家的汉兰达和赛那,这两款曾经加价都提不到车的“硬通货”,要上增程动力了。并且,车机系统,这个丰田过去死活不肯放手的“灵魂”的一部分,要跟华为全面合作了。
这事儿你要是单独看,觉得挺正常,不就是顺应市场嘛。但你要是把时间线拉长,把丰田过去几十年吹过的牛批、立过的人设都摆在桌面上,这感觉就完全不对了。这哪里是“拥抱变化”,这分明就是打了败仗以后,被摁着头签下的“城下之盟”。这背后藏着的,是一套我们异常熟悉,却又哭笑不得的草台班子逻辑。
我们先来做个思想实验。想象一下丰田的内部会议室,一群穿着得体西装、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的日本高管,围着一张巨大的会议桌。过去三十年,这张桌子上讨论的议题,基本都是“我们的THS混动技术如何领先世界”、“我们如何用精益生产把成本控制到极致”、“我们如何教育全球消费者什么才是真正的可靠耐用”。会议室里充满了“好学生”的优越感和技术自信。他们坚信,自己手里握着的是汽车工业的“天命”。
然而,最近几年的会议,画风估计就变了。PPT上不再是凯美瑞、汉兰达在全球市场的凯歌,而是一张张来自中国市场的、触目惊心的数据图。图上,一堆他们过去连名字都念不顺的中国品牌,像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销量曲线陡峭得像珠穆朗玛峰的北坡。而丰田自己的曲线,开始出现一个尴尬的、他们最不愿意见到的“死亡交叉”。
会议室里大概率是死一样的寂静。终于,有人小心翼翼地开口:“要不……我们也试试那个……增程?”
这个提议,在三年前的丰田,足以让提议者当场“切腹谢罪”。因为在丰田的信仰里,那个被中国新势力玩出花的增程,本质上就是个“异端”。它既没有纯电的决绝,又没有丰田混动的精妙,简直就是个用燃油车发动机给电池充电的“脱裤子放屁”的方案,一个凑合出来的过渡品。可现在,这个被鄙视的“异端”,却成了中国市场的“显学”。
于是,一场大型的“祛魅”仪式开始了。丰田必须亲手打碎自己建立了几十年的神像。这让我想起了什么?我想起了晚清的“洋务运动”。
当年的大清,自诩“天朝上国”,坚信自己的“儒家思想”和“祖宗之法”是全世界最牛批的。结果被西方的“坚船利炮”在家门口一顿暴揍,打得鼻青脸肿。怎么办?一部分开明之士,比如李鸿章、张之洞,就提出来,咱们得学啊!搞“师夷长技以制夷”。但怎么学呢?他们想出了一个绝妙的方案,叫“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什么意思?就是说,我的核心思想、我的制度、我的“大清之魂”,是绝对不能动的,这是“体”。但我可以买你们的枪、你们的炮,搞你们的技术,这是“用”。丰田现在的处境,和当年的“洋务派”简直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丰田的“中学为体”是什么?是它引以为傲的“TNGA架构”,是它对机械素质的极致追求,是它那套“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的全球化大平台战略。这是它的“体”,是它的“祖宗之法”,是它区别于那些“互联网野蛮人”的根本。
那“西学为用”又是什么?就是华为的鸿蒙座舱,是华为的电驱系统,是小米的智能家居生态,是中国市场已经验证成功的增程技术。这些都是“用”,是“术”,是能让车子的大屏幕看起来更酷、能让车主在车里遥控扫地机器人的“奇技淫巧”。
你看,丰田的算盘打得噼啪响:我把我的“体”保留下来,用你们中国的“用”来包装一下,不就能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市场上继续当最靓的仔了吗?
逻辑上好像没问题,但历史的玩笑就在于,它总在押韵地犯傻。当年洋务运动的结果是什么?是甲午海战中,我们买来了世界上最先进的铁甲舰,却被制度、思想全面领先的日本打得一败涂地。因为“体”和“用”从来就不是能简单剥离开的。当你想用别人的“用”时,那个“用”背后所携带的价值观、方法论、组织架构,会像病毒一样,反过来侵蚀你的“体”。
丰田和华为合作,表面上看是丰田采购了一套先进的车机系统。但本质上呢?它采购的是一套全新的产品定义逻辑。华为定义产品的逻辑,是典型的互联网打法:快速迭代、用户共创、软件定义硬件、生态互联。这套逻辑,和丰田那种“一款车改款要三年、换代要七年”的精益生产、瀑布式开发模式,是根本上的冲突。
当一个丰田车主发现,他的鸿蒙车机一个月能OTA升级一次,增加好几个新功能,而他的变速箱逻辑、底盘调校却十年如一日时,他会怎么想?他会开始质疑,为什么硬件不能像软件一样进化?这种思想上的冲击,最终会倒逼丰田,去改造它那个引以为傲的、但已经显得无比笨重的“体”。
这才是最深层的恐惧。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技术合作,这是一场“特洛伊木马”式的文化入侵。当丰田的工程师开始天天跟华为的工程师开会,当丰田的产品经理开始研究“用户运营”和“A/B测试”,丰田还是那个丰田吗?
所以,这件事的核心,已经不是丰田能不能靠增程和华为翻盘了。而是,我们正在亲眼见证一个时代的终结:一个由传统汽车巨头用“全球化平台”战略定义所有市场的时代,正在被一个由“区域化生态”反向定义产品的时代所取代。
过去,是底特律、是狼堡、是丰田市,决定了北京、上海的消费者开什么样的车。未来,很可能是深圳、是合肥、是上海,决定了全球的汽车应该长成什么样。
这里面,有一个反直觉的“冷知识炸弹”:在这场变革中,真正的赢家,可能不是华为,甚至不是那些造车新势力,而是“中国市场”本身。中国市场以其庞大的规模、激烈的竞争和对新技术近乎偏执的追求,硬生生把自己演化成了一个独特的“加拉帕戈斯群岛”。在这里,诞生了完全不同于全球其他地方的“新物种”,比如增程、比如智能座舱、比如无图城市NOA。现在,这个岛上的物种,开始具备了向外输出标准和模式的能力。丰田,只是第一个被迫上岛学习如何生存的“外来物种”而已。
本质来看,丰田也好,大众也罢,这些曾经不可一世的巨头,都在经历一场痛苦的身份转变。从规则的制定者,变成了规则的适应者;从布道者,变成了学生。这个过程,充满了不甘、妥协和“打不过就加入”的无奈,充满了那种中年人发现世界不再围绕自己旋转时的落寞。这是一个典型的“历史的必然性,通过无数个草台班子的偶然性来体现”的案例。
说到底,巨头们在牌桌上玩着“中学为体”还是“西学为用”的世纪豪赌,而我们这些小虾米,只是想知道下一个坑到底在哪。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依法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