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
底盘调校的博弈 舒适与操控如何取舍
今天聊底盘。
很多人说小米SU7操控不行。真的吗?
我们先看硬件。前双叉臂。后五连杆。全是铝材。轻量化做到了极致。刹车系统用布雷博。轮胎配米其林PS4。这配置清单放在50万级燃油车里也毫不逊色。
但硬件只是基础。
调校才是灵魂。
小米的工程师选择了一条艰难的路。他们要兼顾日常舒适与运动性能。这本身就是矛盾的。就像既要棉花糖的柔软。又要弹簧的韧性。
过减速带时。悬挂过滤得很干脆。没有多余晃动。车身姿态保持得很稳。这在城市路况是加分项。
高速过弯呢?侧向支撑确实不如纯粹性能车。但请注意。这不是超跑。是家用轿跑。它的极限足够你在合法速度内安全驾驶。
有个细节值得注意。后轮转向系统的加入让这款近5米的车异常灵活。转弯半径堪比小型车。这点在窄路调头时尤其明显。
再看电池布局。CTB技术让车身重心比燃油车低30%。过弯时的稳定性自然提升。这是电动车的先天优势。
说到不足。连续急弯时车身响应会慢半拍。这不是硬件问题。是调校取向。工程师显然更看重日常通勤的舒适性。
最后说个现象。很多吐槽操控的人。其实连轮胎气压都没检查过。2.9bar和2.3bar的胎压。开起来完全是两台车。
所以问题来了。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操控?是赛道级的极限性能。还是日常驾驶的得心应手?
答案在每个人手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