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备箱里有半瓶矿泉水,早上开出去的时候还在,下午回来的路上,水没了,瓶子也没了,只剩下一块还带着点水渍的纸巾安静地躺在地垫上。这车买了一年,车标已经很难在路上找到同款,维修站据说只剩下两个,还是拼了命在坚持。消息发在车友微信群,群里有人调侃,“这水怕不是被维修师傅顺手拿走咯,毕竟配件都断了,大家只能抢资源。”我只笑了笑,不置可否。
新能源车企倒闭的新闻最近频频刷屏,“烂尾车”成了新的流行语。买车的人本来以为自己是赶上了时代风口,结果成了被风吹走的那片叶子。十多家品牌今年已经宣布退出市场,挂着奇怪标识的绝版小车像孤魂野鬼游荡在城市角落。还是买房那一句老话:开发商烂尾,业主遭殃。买车也是,车企倒了,消费者就和一颗螺丝钉一样被遗忘在螺丝堆里。
事情发展成这样,有时候真怪不到买车的人头上。前几年新能源车是资本的宠儿,各种PPT在会议室里互相较劲:谁的续航最长,谁的软件最智能,谁能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帮你自动泊车。给钱财经大佬流口水,变成现实就变成一堆塑料壳子和金属块。部分品牌,实在是堪比民间做饭馆——没实力,先搞个名字,能圈钱开张,先卖一批再说。销售的话术直奔天花板,“买它,你就买了明天”,买完了再回头——明天已经不见了。
厂子里没熬过这个冬天,烧完了资本,工厂变成了“吃灰圣地”。车没造几辆,没几个月就关门大吉。有的企业一边开着促销会一边准备跑路,甚至玩起了清库存——就像写好了剧本,“最后一颗韭菜也不能放过”。收割完,负责人消失,“公司账户清空”,车主变成孤寡老人。从售前的“亲爹”到售后的“无父无母”,只有在移交给维权群体的时候,才算有人记得。
说是行业进入了洗牌期,其实是“绞杀期”更贴切。巨头拼低价,一台车卖出一台亏损,只求抢到份额。小品牌,别说做梦造车,连买螺丝的钱都算得精打细算。最后结果,大公司越做越大,剩下每十台车里八台归品牌巨头。小鱼被大鱼吃了,池塘越来越少。市场规则在这里演绎得很极致,“活下来是唯一的胜利”。
可问题是,汽车和泡面不一样。泡面再便宜,吃坏肚子还能找医药费;但车一旦成了孤儿车,维修、保养、升级、配件都有天花板。最糟糕的,就是系统一旦停服,车主连“开机看导航”这种基本功能都失效。电池衰减、零件断供,一辆车成了半只废猫,卖二手也没人敢接盘——这不是赌博,这顶多算是“自杀式投资”。
有些车主还在维权,有些公司还在安慰;更多时候是互相“甩锅大赛”:车企说政策不给力、市场不景气,用户说卖家太狡猾、政府没监管。这场大戏里,双方各有台词,但唯一没人发声的是——那辆烂尾的新能源车。它被丢在停车场里,电量慢慢耗尽,身上的软件更新停在前年的春天,再也没能熬出来下一个版本。
从专业视角讲,行业洗牌是每个新能源周期的必然。早年做手机,山寨品牌灭掉一波又一波。最后谁活下来?是有技术、有资金、有渠道的“大玩家”。汽车是资金密集+技术门槛+安全红线,和小家电根本不是一个维度。能否撑到2030年?看的是资金储备、技术更新速度、供应链和服务网络的综合分数。资本玩不转了,企业只能靠自己肌肉和骨头硬扛。
理性来看,目前中国的头部和国际巨头有胜算——比亚迪、特斯拉、蔚来、理想、广汽埃安等大品牌,背后有现金流、有技术、有完整服务链。能保证车不因企业一倒就成废铁。不过“稳到2030”并不是任何品牌能打包票的事。过去汽车百年史里,曾经很厉害的品牌,时间一长,都有可能成为博物馆藏品。
从行业监管角度,如果能效仿*保险业*设立专门风险保证金,要求车企倒闭后继续保障一定售后服务,哪怕是“勉强维持”,也比现在的“直接遗弃”要好得多。但是,实际操作上,风险金门槛会抬高,小品牌存活空间更窄。也许这才是“市场优胜劣汰”的残酷底色,消费者却未必愿意买单。
问经销商,他们嘴上不承认,有些时候也暗暗给朋友打“提前预警”。“今年别买X家,风声很紧”,有时候一句话,就能帮你省下十年后的一堆麻烦。问题是,大多数消费者真的很难辨别“谁能笑到2030”?车企的广告和朋友圈里的口碑,永远是两条不想相交的平行线。
说到底,买新能源车,有点像买一份“即时彩票”。中奖的人,拥有省油、省钱、省心的明天;没中奖的人,只好在三年后拿着钥匙和一堆维权文案,去法务群里聊人生。如果真有什么建议,那就是:新技术人人爱,但别用血汗钱去赌企业能不能活下来。毕竟“能修的车才是好车”,这个标准,古今中外从没变过。
只不过,现在看新能源车圈,时常冒出一种反讽的幽默:不是谁造的车最炫,而是谁能熬到最后一块牌照。你觉得谁能稳稳撑到2030年?敢不敢分享一下你的“压宝名单”?或者,你是坚持“无论明天怎样,今天就要开得爽”?来评论区聊聊,顺便给后备箱里的矿泉水找个下家。
我们秉持新闻专业精神,倡导健康、正面的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修正需求,请通过官方渠道提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