炫技设计不能牺牲安全丨造车莫滥用“奥卡姆剃刀”

如果车门能在事故中即时打开,是否能够减少一些伤亡呢?可惜,历史没法如果。但是,未来应该有所改变。

20251013日凌晨,在四川成都天府大道主干道,一辆小米SU7 Ultra发生碰撞后起火。根据第一财经的报道,事故发生时,涉事车辆曾以超过104km/h的时速行驶,且事故发生后,救援人员花了很长时间才试图打开车门,甚至合力用拳脚砸窗,但车门依旧打不开。

事件发生24小时内,媒体和公众的舆论风暴迅速爆发。尽管这起事故有很多复杂的因素,但其中一个引发广泛讨论的问题依然是:为什么车门在事故后无法打开?

这个问题总在重复,显得扎眼,不得不说。

早在今年3月,安徽高速上一辆小米SU7发生事故,三名大学生不幸丧生。事故引发了巨大争议——车门无法打开,增大了救援难度。此次事故亦然,中新周刊的报道时就提到,当时救援人员打碎玻璃尝试破拆车门,一手鲜血,但仍未成功。

从这些事故中,我们不难看出,消失的门把手背后折射出当下造车界的一种乱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了吸引眼球,车企选择标新立异,然而这往往是对造车基本安全原则的忽视

就像取消门把手,名义上是为了降风阻、更好看,实际上是对造车安全的忽视,,隐含着企业文化和管理上的风险,可能对未来的创新发展带来隐患。

因此,让门把手重返车门,是对道路上所有人的安全保障。毕竟,就算是不开车的人,也可能需要打车。总不能以后叫车,还得备注或者现学如何应急开车门啊。

门把手都去哪了?

车门不外设门把手,这不仅是小米汽车的设计,更是很多新能源车型,尤其是新造车品牌的常见做法。

红星新闻援引懂车帝统计数据显示,今年4月的中国汽车市场销量排名前100名的新能源车型中,隐藏式门把手搭载率约为60%。全新小鹏P7、理想i6/i8、小米YU7、全新蔚来ES8等今年的重磅新车采用的都是全隐藏式门把手。工信部日前发布的第399批新车申报目录中,零跑Lafa5、全新岚图知音、小鹏X9增程版也是全隐藏式门把手。

设计师给出的理由通常是:取消门把手可以降低风阻,改善车辆的流线型外观。理论上,门把手的消失确实能提高车辆的空气动力学性能,降低风阻,从而提升续航里程,符合部分车企在低能耗和高性能之间找到平衡的需求。

名义上的理由的是,能够让车辆流线型更好,减少风阻。

问题在于,大多数用户的日常驾驶并不会将车速推到极限。

就如接受花生访谈的一位工程师所言,考虑到大部分驾驶员只用来跑通勤,车快不起来,所谓风阻减少带来的电耗,微乎其微。

更多是为了噱头。一扇平整、光滑的门,更有辨识度、更高级,“其实,哪怕是车身风阻系数,也是为了配合宣传的需要。”

但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门把手的取消带来了新的风险,车门的开启变得不再直观,甚至可能会延误救援。

这是不必要的风险。

设计不能拍脑袋,别让安全成为代价

去掉门把手,支持这种设计理念的人振振有词,他们搬出了一个高级概念,叫奥卡姆剃刀,指出这叫“如无必要,勿增实体”,是让设计删繁就简的智慧。

但是,在如今的汽车设计界,这个哲学上的理念变味了,成了“能减就减,减完就是高级”的偷懒逻辑。

在花生看来,所有沉迷“减配炫技”的车企,都在犯同一个错,懂点设计理论,懂点用户猎奇心理,就觉得自己掌握了汽车创新密码,可偏偏漏了最该懂的安全底线。

他们总说“减了部件更高级”“改了造型更科技”,却避而不谈两个关键问题:取消机械门把手,老人小孩得花多久学用法?碰撞后电子系统失灵,车门怎么开?用电子后视镜,雨天屏幕反光看不清,算不算安全隐患?半幅方向盘少了遮挡,转弯时手滑了怎么办?

这些问题,不是设计师想不到,也不是工程师没提醒,大概率是“老板拍板”压过了“安全考量”——设计师要“出圈作品”,老板要“话题销量”,唯独把“用户安全”排在了后面。等到出了事故,再出来说“没想到”“会改进”,早都晚了。

更让人担心的是,这种“为了炫技丢安全”的设计,背后藏着车企更大的问题:决策体系里,“唯上、唯流量”盖过了“唯实、唯安全”。

员工明知有风险,却因“生计”不敢说;审核环节明知有漏洞,却以创新之名放了行。这样的企业文化,比一两款有问题的车更可怕。

过去几年,花生见过太多让人捏把汗的“创新”:后视镜换成小摄像头,屏幕嵌在车内,美其名曰“降风阻、显科技”;连保护车身刚性的B柱都敢弱化,方向盘直接砍成赛车似的H形,美其名曰极简美学。

万幸,大部分离谱设计卡在了部委审核关,没敢让它上路;可糟心的是,不少擦边球设计还真通过了,一辆辆开上了街,成了路上的不确定风险。

它会让“安全让步于炫技”变成常态,最后埋单的,还是路上的普通人。

炫技设计不能牺牲安全丨造车莫滥用“奥卡姆剃刀”-有驾
图片

亲身经历“反人类”的车门设计

作为一个长期从事汽车行业报道的记者,我曾经亲身经历过一次尴尬的车门设计问题。

2024年广州车展,花生和搭档一起做直播时,我们在展示一款电动敞篷车时,发现车门上的按钮布局复杂且不直观。左右车门板上密密麻麻的十几个按键,其中有圆形的、有长方形的,图标抽象得几乎无法辨认。

在慌乱中,花生一度无法打开车门,最后只得靠外部把手将车门打开,才避免了更为尴尬的局面。

汽车设计的复杂性如果超过了普通用户的理解能力,就会带来无法忽视的风险。设计师和车企在追求创新的同时,必须要考虑到使用的直观性和应急便捷性。

这还只是尴尬,2017年有桩事故才是真的让花生心头发紧。当时一辆进口车,在深圳撞上了隔离栏,车内乘员意识清醒,可鸥翼门就是打不开,最后是消防员破窗才把人救出来,没几分钟车就烧得只剩架子。后来我采访时,乘员说“当时手都在抖,按遍了车里的键,门就是没反应”。

当时企业方面给我解释,车内某处有个开关,打开后有个手动扳手,“手册上都有写。”我当时听完就想,事故发生时,谁能镇定自若地完成如上复杂的一步步流程。再说了,要是撞完饰板变形了,扳手拉不开怎么办?

这事儿最后不了了之,车烧得没法查;车辆也符合国家碰撞标准,当时的监管标准也没说“必须有显眼的应急开门装置”;加上后来这家企业越做越大,连监督报道都难发,可那句“说明书里写了”,记忆尤深。

炫技设计不能牺牲安全丨造车莫滥用“奥卡姆剃刀”-有驾
图片

新规要求车门必配机械把手,旧车如何应对安全挑战?

好在今年9月,工信部终于出手了发布《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说白了就是一句话:所有车门(除了尾门),必须有能直接摸到的机械门把手,就算撞了、电池烧了,非碰撞侧的门也得能徒手打开,不能要啥工具、也不能藏着掖着

这规矩早该来了!

不过,新规管未来的车,那现在路上跑的呢?那么多藏着“隐藏式门把手”的各种电动车,总不能让它们一下子全下架吧?

有人说“车企可以召回升级”,可升级哪有那么容易?改门把手得动车身结构,电子门改机械门得重新布线,成本先不说,车主愿不愿意把开了半年的车拆得七零八落?

更现实的是消防救援。总不能让每个消防站的休息室里,都贴满各个车型的应急开门指南,让消防员记住上百种车型的门把手位置吧?

此次,征求意见稿建议本标准实施日期为202711日。对于新申请型式批准的车型,额外给予了7个月的过渡时间;对于已获得型式批准的车型,额外给予了19个月的过渡时间。对不符合强制性标准要求的产品,工信部不允许进入公告目录进行生产。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已有部分品牌的新车改成了半隐藏式门把手或传统外露式门把手,例如问界全新M7M8,极氪9X,吉利银河M9等。这些品牌此前上市的车型如问界M9M5,极氪001007,吉利银河E5E8等,采用的是全隐藏式门把手。

说到底,造车不是造手机,手机UI设计复杂了,大不了重启,来得及上网查攻略;汽车门把手设计的“反人类”,出了事就是人命关天。

那些总想着“用炫技吸引眼球”的设计师、拍脑袋定方案的老总,还请慢一点。别光顾着在发布会上的极简美学、科技突破,先想想:你设计的车门,能不能让老人轻松打开?能不能在撞了之后,让车主能快点逃生?

炫技设计不能牺牲安全丨造车莫滥用“奥卡姆剃刀”-有驾
图片

花生评

或许有车企会说“这是创新的代价”,而新规也说“未来需要改进”,但最终的代价由谁承担?是事故中的困在车内的车主?是车展上摸不着车门的消费者?还是下次打车时,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遭遇隐藏式门把手?

有人“你不买车就别瞎操心”,可我总不能不打车吧?总不能看到路上跑着应急开门要查手册的车,就假装它跟我没关系吧?

每个人都是路上的一员,避免风险不仅是多余的操心,而是对自己和他人生命的珍视。谁也不愿在某天,因一个炫技设计付出无法承受的代价。

*文中图片源于网络

炫技设计不能牺牲安全丨造车莫滥用“奥卡姆剃刀”-有驾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