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电池比造车赚钱?揭秘车企集体亏损真相

> 宁德时代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突破304亿元,而广汽、北汽等主流车企却集体陷入亏损泥潭。随着电池成本持续占据电动车主导成本,一场产业链利润再分配的博弈已进入深水区。

动力电池成本已占到我们汽车成本的40%-60%,我现在不是给宁德时代打工吗?三年前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的这句感慨,如今正演变为整个汽车行业的现实困境。2025年最新数据显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利润分配严重失衡,上游电池企业赚得盆满钵满,下游整车厂却普遍在盈亏线上挣扎。

造电池比造车赚钱?揭秘车企集体亏损真相-有驾

——冰火两重天:电池巨头狂欢vs 车企生存危机

2025年上半年,宁德时代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净利润304.85亿元,同比增长33.33%。其动力电池系统业务营收达1315.73亿元,毛利率保持在22.41%的高位。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广汽集团预计亏损18.2亿-26亿元

北汽蓝谷亏损22亿-24.5亿元

江淮汽车亏损6.8亿元左右

即使是实现盈利增长的赛力斯,其27亿-32亿元的净利润也不及宁德时代的八分之一。这种造电池的比造车的更赚钱的现象,正在重塑整个汽车产业链的格局。

——电池成本:车企头顶的“大山”

1.占比惊人:2025年最新数据显示,动力电池占整车成本30%-50%。以一辆20万元电动车为例,电池成本高达6-10万元,高端车型甚至占比过半。

2.成本结构:电池系统(电芯+管理模块)是核心支出,远超电机、车身等部件,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合计占比约50%

3.对比燃油车:传统燃油车发动机成本仅占15%-20%,而电池成本直接挤压车企利润空间,成为定价权争夺的焦点。

——车企绝地反击:自研电池成突围关键

面对被电池企业卡脖子的困境,主流车企纷纷加码电池自研:

广汽集团:投资109亿元成立因湃电池”,规划60GWh产能(满足60万辆新能源车需求),已注销与宁德时代的合资电池公司

吉利汽车:整合旗下电池业务成立吉曜通行”,目标2027年实现70GWh产能(满足自身1/3需求)

零跑汽车:湖州电池工厂冲刺9月投产,规划8条动力电池产线

据行业统计,车企自制电池PACK份额已超50%,在电机控制器领域的自供率也突破40%。这场垂直整合的浪潮正在改变行业生态。

当然,除自研外,也有“联姻”模式,比如:

◆北汽+宁德时代+小米:2024年合资成立“时代动力”,宁德持股51%,主导10亿元电芯工厂,为北汽、小米稳定供货

◆大众入股国轩高科:斥资11亿欧元成为第一大股东,锁定产能应对“电池荒”

出行产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柴小冬表示:“车企与电池厂合资,实则是用股权换产能、降风险。电池厂锁定订单,车企获得供应保障,但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

于是就有了技术深度绑定模式,如:

蔚来与宁德时代合作“麒麟电池”,续航突破1000公里

特斯拉与松下合资建厂,成本降低30%

——技术路线之争:固态电池与换电模式并行突破

固态电池量产加速:

上汽集团与清陶能源合作

计划2025年量产10万辆级固态电池车型

能量密度达368Wh/kg(较磷酸铁锂提升100%+

换电模式规模化:

宁德时代子公司CAES联合广汽AION

已交付500辆换电版AION S

目标2025年在北方建成180座换电站

与此同时,行业也暴露出数据透明度问题:

多起电池健康度虚标投诉(如实际容量58%显示81%

理想汽车因电耗参数造假公开道歉

这些事件凸显了行业规范化的紧迫性。

——全球格局重塑:中国电池军团强势崛起

2025年前5个月全球市场数据显示:

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在海外市场份额达43%

同比增长7个百分点

其中比亚迪增速高达146%

在国内市场:

宁德时代以43.05%的市占率领跑

比亚迪以23.55%的份额紧随其后

两家合计占据近七成市场

——行业警示:暴利时代难以为继

尽管当前电池企业仍占据利润高地,但多重迹象表明这种局面正在改变:

1. 宁德时代市占率同比下降3.33个百分点

2. 车企自研电池产能将在2026-2027年集中释放

3. 新入局者不断涌现加剧竞争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张永伟预测:2026年,随着车企自研电池产能释放和技术进步,产业链利润分配将趋向更合理的平衡点。

这场围绕电池主导权的争夺战,本质上是汽车产业价值链的重构。未来几年,随着技术路线分化、产能释放和商业模式创新,谁掌握核心电池技术,谁就能在新能源汽车时代掌握话语权。而对于消费者来说,这场竞争最终将带来更优质、更实惠的电动车产品。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