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这些年买车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过去,你买辆车,顶多看看品牌、配置、发动机、油耗,现在买个车,打开宣传册,满眼都是智能化、AI、大数据、座舱生态这些词。曾经是手机才和智能化相关,现在连汽车也讲究“聪明”。最近,长安把智能化单独拎出来,发布个新品牌——天枢智能,还弄得特别高调。我想了半天,这到底是在强调什么?我们真的需要AI造的车吗?车企们这么比拼“智能”,到底图个啥?
先问个问题:你觉得车和AI结合,真的能让我们更安全,更舒服地出行吗?其实这个话题现在很热,好像谁都不能落后一点。吉利、比亚迪甚至海外的品牌,都在“人工智能+汽车”这条路上狂奔。今天长安也宣布加入战局。它们不是简单说说,而是把AI、智能化打包成一个品牌,“承诺”要让每个用户都感受到智能的乐趣。可是,智能化究竟是车企炫技,还是消费者真正的需要?我们有没有因为这些新词儿,真的享受到了出行的本质提升?
长安这次要“眼明-脑灵-腿快”三管齐下。说白了,眼明就是车辆看得更清楚,雷达能识别各种复杂场景,哪怕晚上对面全是远光灯,车子也不迷糊。脑灵是什么呢?就是AI会自我成长,你用得越久,它越了解你,帮你更高效安全地开车。腿快呢?说的是底盘、驱动和电控,让车子无论路面多恶劣都自动应对,比如高速爆胎也不失控。
这些功能听着挺高级,但落到实际生活,你会天天用吗?我们有没有多少次真的被恶劣天气,或者突然黑夜对行人视线干扰到了?多数司机可能还是在城市通勤、偶尔出远门。就算有了这么多“黑科技”,你会专门去体验“黑夜逆光AEB”吗?还是说,车企搞这么多技术,更多是希望用科技感打动消费者,塑造品牌形象?
话说回来,车的智能化到底能解决我们哪些实际问题?对大部分人来说,车最核心的需求还是安全、舒适、经济。你上下班路上,谁不希望车能自己识别路况,帮忙刹车、躲避障碍;谁不想座舱里安静点、健康点、样式酷点;谁不喜欢底盘稳稳的,即使刮风下雨、高速、百公里急刹都不失控?这些其实确实是智能化真正该解决的痛点,而不是只做个“智能音响”或“网联小管家”,更不是天天和语音助手聊天。
再想想,每当一个新品牌发布,车企一定把所有新技术罗列出来,感觉全中国最厉害的工程师都在里面。但市场上真的能看到这些量产车吗?天枢智能的那些高级模式,真正跑到4S店里卖的车上,普及率其实不高。车企常说自己团队有两万多人在研发,真是吓人。但用户关心的是:这些技术拉开差距了吗?你说的独创,真的能享受吗?价格有没有更合理?
智能化这事儿,不是车企说了算,用户更有发言权。很多人其实有点困惑,真需要那么多智能功能吗?比如主动安全,自动驾驶,健康座舱,你觉得都得有?还是说,买车图的是结实耐用就够了?其实不少人对新技术持怀疑态度,怕被当“小白鼠”,不敢去尝试,反而喜欢简单直接的传统功能。可车企是不是过于乐观,觉得智能化会像手机一样成为刚需?有些智能技术,比如车辆自主学习、全场景监控、分布式电驱,这听着很牛,但普通用户理解起来就蒙了,到底啥时候让我们用起来?能不能别为了炫技而智能,而是真正把智能化落到实处,变成好用的功能?
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长安的魄力和野心。这次天枢智能,搞得跟脑科学一样,啥“视觉语言模型”“动态扭矩管理”,还要发展到人形机器人、飞行汽车。这是不是有点跑太远了?我就想问,有多少司机需要“机器人管家”,家里真要飞行汽车吗?还是你买车就图个实用可靠?车企是不是容易忽略普通人的需求,过多瞄准“科技空谈”,而没在日常用车感受上下苦工?
其实所有车企都在卷智能化,谁都怕被落下,谁都怕成为下一个“老掉牙”。但最后落地的,肯定是那些真正让用户方便、舒心、便宜的技术。不管你喊多少智能,消费者只会用脚投票。市场不会因为你宣传多,技术多,就自动买单。所以问题来了:智能化的底线和天花板是什么?是不是车企愿意投多少资源,智能就能发展到什么程度?答案其实不是。技术发展到现在,更需要“让用户感受到实际好处”,找对方向、控制成本,让普通人都觉得“实用”、“有效”,而不是看个宣传片热血沸腾,实际用起来啥都没变。
说真的,我并不反对智能化,大数据、自动驾驶、远程监控这些功能,确实提高了驾驶体验。但我也不觉得智能化就是万灵药,能解决汽车所有问题。车企可能为了标签,天天讲智能什么,还是得把安全、质量、性价比这些基本盘稳住。你研发两万人、搞掉几百亿投入,最后用户买不买账,还是要看你是不是把技术变成人人可用的便利。这才是智能化的真正价值。
还有一点,智能化让很多产业抱团发展,长安、吉利们都在造自己的“生态”,这个局势说明“智能+汽车”已经成为新一轮工业革命的主战场。未来的生活也许我们真会遇到飞行汽车、机器人服务员,但当下更多人关心的,还是今日出行是不是更顺畅些、是不是能少出点事故、是不是油钱能省点。而不是买个车,最后变成“科技展示平台”。
关键是,我们得有自己的选择权。别以为智能化就代表未来,车企也别把所有鸡蛋都放在高科技篮子里。你搞这么多新技术,是不是能让更多人用得起、用的顺?是不是能让智能汽车变得像智能手机一样平民化、可操作,不是只有极客和工程师才喜欢?
最后,我对长安此次发布天枢智能看法比较理性。这个品牌代表着创新,也有希望造出更安全、靠谱、好玩的汽车。但我要说的是,不要迷信智能化,不要认为智能就是万能。关键在于能不能真正理解用户,能不能把智能技术用到刀刃上,而不是光搞噱头。汽车应该是方便、舒适、安全的代名词,智能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我们需要的,是让车回归到“代步+幸福+安全”的本质,智能化只是锦上添花。千万别本末倒置,忘了汽车的初衷。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