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天账期承诺 汽车供应链迎来资金及时雨 奇瑞等车企率先兑现
2025年6月。中国汽车产业迎来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不是新车发布。不是技术突破。
而是一场关于"承诺"的实践。
17家主流车企——从国有巨头到民营新势力——集体签署《汽车行业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承诺书》。核心只有一条:对供应商支付账期不超过60天。
两个月过去了。承诺是否落地?
现实令人深思。
🗓️ 政策背景与车企承诺
账期问题曾是行业痼疾。2024年国内车企平均应付账款周转天数超170天。部分甚至达240天以上。
对比国际巨头?仅50-70天。
巨大的差距。
6月1日。修订后的《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施行。明确规定大型企业应自交付之日起60日内付款。且不得强制接受商业汇票等非现金方式。
车企迅速响应。
一汽、东风、长安、上汽、广汽等国有阵营。吉利、长城、比亚迪等民营力量。理想、蔚来、小鹏、零跑等新势力。相继公开承诺。
声势浩大。
但承诺易。践行难。
💡 践行者之光
奇瑞汽车成为亮点。工信部调研组对其高效履约给予充分肯定。他们从6月10日起就将供应商支付账期统一至60天内。并加速产业链资金周转。
中国一汽行动迅速。他们组建跨部门专项工作组。对中小企业供应商全部执行100%现金支付。改变此前“现金+银行承兑汇票”的混合模式。已完成首批2000余家中小企业的资质审核。
广汽集团更是行业典范。自1997年成立以来就将“60天内支付”作为铁律坚守了28年。现金转账占比高达95%。
赛力斯创新模式。他们首创“厂中厂”。将合作伙伴产线集聚到超级工厂。缩短了零部件从生产到装配的距离。减少了中间流程和运输费用。
这些企业证明了一点:承诺不是空话。
⚖️ 现实挑战
部分车企的履约情况仍存疑问。
有报道指出。一些车企仍在推进过程中。尚未完全落到实处。同一车企对不同供应商的处理方式也存在差异。
理想汽车对部分供应商表示新签合同才履行“60天账期”承诺。
老订单呢?逐步解决。
这背后是巨大的资金压力。突然从超过170天的平均账期缩短至60天。意味着车企需迅速筹备大量资金。流程调整也需要时间——验收、上线、付款、供销合同等环节都需要优化。
还有“隐形账期”问题。合同是否明确付款时间节点和条件?流程是否透明?这些都会影响实际付款时间。
🌊 行业影响与未来之路
账期缩短对供应链意义重大。
供应商资金周转加快。融资成本和财务费用降低。坏账风险减少。他们能有更多资金投入研发和生产。提升创新能力和产品质量。
整个供应链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得以提升。从原材料采购到整车组装的环节衔接更紧密。
行业竞争也有望从“价格战”转向“价值战”。车企不能再依靠占用供应商资金来缩减自身经营成本。必须更注重内部管理效率和产品质量。
但未来之路仍挑战重重。
车企需筹备资金、调整流程。部分车企可能以账期缩短为条件。要求供应商进一步降低采购价格。这反而可能加剧价格战。
监督机制至关重要。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专务副秘书长许海东强调。合同约束是避免隐形账期的关键。行业协会可定期发布账期执行报告。借助舆论监督推动车企自律。
工信部已开通“重点车企践行账期承诺线上问题(建议)反映窗口”。加强监管。
🔚 结语
60天账期承诺。不只是一纸文书。
更是对汽车产业链健康发展的郑重承诺。
奇瑞、一汽、广汽等企业的实践表明:兑现承诺虽难。但可行。且有益。
这不仅关乎商业信用。更关乎整个产业的未来。
承诺需要坚守。供应链需要协同。
只有这样。中国汽车产业才能真正实现从大到强的转变。
路虽远。行则将至。
事虽难。做则必成。
中国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需要每一个参与者的共同努力。
承诺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