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车展,广汽的展台那叫一个锣鼓喧天,人山人海,长枪短炮对着那几台新能源车跟不要钱似的。
转头一看隔壁,大众的展台前,几个德国高管站那儿,表情比没放糖的黑咖啡还苦。
其中一个老兄,盯着一块显示着中国电车续航数据的屏幕,嘴角抽搐了半天,憋出一句:“要是后悔药能论斤卖,我第一个冲上去包圆儿。早知道中国那帮人能把电池玩成这样,当年荷兰人想抢宁德时代,咱就是把勃兰登堡门给抵押了,也得把人留下啊!”
这哪是自嘲,这简直是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山后,头等舱的客人在感叹:“早知道这冰块儿这么硬……”
把时间这盘录像带倒回2018年。
那时候的欧洲汽车圈,还活在上个世纪的荣光里。
宁德时代?
一个来自东方的无名小卒,说要在荷兰建个厂。
这事儿在德国人的下午茶会上,估计就是个三分钟的笑料。
大众宝马的工程师们还在琢磨怎么从发动机里再压榨出两匹马力,觉得电池这玩意儿,技术含量约等于……南孚?
在他们眼里,这不过是应付环保政策的“玩具”,中国电池,顶多算个物美价廉的“副厂件”。
可谁能想到,这世界变得比翻书还快。
这才几年啊,那个他们瞧不上的“副厂件”供应商,直接成了全球动力电池的“武林盟主”,一统江湖。
你说这脸,疼不疼?
2025年的数据摊开一看,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前十名,中国企业直接占了六个席位,联手割走了全球近七成的市场。
光是“宁王”一家,就跟开了外挂似的,独吞了37%的份额。
欧洲的车企们突然集体失眠了,他们猛然发现,自家那场轰轰烈烈的电动化革命,怎么革到最后,命根子被人攥得死死的?
Stellantis集团那位前任CEO唐唯实先生,就是最好的例子。
他老人家当年对中国技术那叫一个拧巴,总觉得咱是“蛮夷”,技术不够优雅。
结果呢?
在北美市场,就因为电池成本降不下来,销量跟坐滑梯似的,连着五个季度往下出溜,最后自己也跟着“出溜”下了台。
新上来的那位,那叫一个机灵,上任第一件事,二话不说,揣着40多亿欧元就飞去找宁德时代了,在西班牙合建工厂,那态度,就差没当场拜把子了。
商业嘛,就是这么朴实无华。
当利润报表比脸还干净的时候,什么“贵族血统”、“工业骄傲”,都得先往后稍稍。
当年荷兰人的“抄底”,现在成了德国人嘴里的柠檬。
宁德时代在荷兰的工厂一落地,立马就把宝马、奔驰的订单给撬走了。
然后就像打游戏开了地图一样,德国、匈牙利、西班牙……遍地开花。
更绝的是,人家不是单枪匹马来的,而是拖家带口,组了个“全家桶”——上游搞材料的、搞设备的全都跟过来了。
一套“产业链组合拳”打下来,宁德时代在欧洲的生产成本,居然比欧洲本土企业还低。
这就不是竞争了,这是赤裸裸的降维打击。
欧盟那帮官老爷也急啊,搞了个《电池与废电池法规》,想用“环保”这根大棒设置点障碍。
没想到,人家中国玩家早就在大气层等着了,电池回收率直接干到95%,碳足迹给你算得明明白白。
你刚开始划考试范围,人家连附加题都做完了。
所以你看,现在的欧洲市场,哪还有什么“矜持”。
就连一向眼高于顶的宝马,最新的i3车型也老老实实地换上了宁德时代的圆柱电池,续航涨了20%,消费者用钱包投票,那叫一个香。
说白了,在这场能源革命的牌桌上,手里没技术这张王炸,你过去的辉煌就是最大的包袱。
现在还纠结当年是谁抢走了第一家工厂,就跟讨论到底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没劲。
真不如学学人家Stellantis,识时务者为俊杰。
毕竟,对高速上趴窝的司机来说,能让他继续跑起来的电池就是好电池,谁还管它上面印的是中文还是德文?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