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电轿车别乱买,8月最后一周销量排行稳定变动明显,微型和经济型产品依旧占据主流市场,品牌格局持续动态调整
其实我一开始还挺疑惑的,咱们总说新能源热潮,但真实的卖得好的车型,80%还是微型车和入门级。
我记得那天跟个销售聊天,他说:有些人就是喜欢小巧便宜,跑城市第一,真没想到微型车还能占这么大市场份额,看似不起眼的MINIEV就是个例子。
最近看榜单,五菱宏光MINIEV稳如泰山,8月第二周销量估算在两万左右(样本少,估算偏保守),海鸥、长安Lumin也都保持在1.5万到2万的区间(数据体感),感觉微型的价格和实用本身就是刚需。
你是不是也有想过,电动车不是一定越贵越好?我也时不时想,要不纯粹买个便宜用着就行,因为续航、充电便利性才是关键。
对比我用过的几款车,最明显的差别是在车身尺寸和空间布局上。比如MINIEV,车身确实娇小,能塞进狭窄的巷子,但瞬间就跟朋友说:你坐过,那感觉又紧又挤。换句话说,就是原材料和装配的成本在那摆着,不能多要。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这段先按下不表)其实一开始我以为微型车的成本低得多,但仔细想想,关键零件比如那套电池要50%都得买进口,全靠规模把成本压下来,才能卖得更便宜。
不过呀,市场那么大,微型车能火,还是因为人们的用车场景很单一。估算个数字,城市代步用车每公里大概0.2元(心算,油车可能快2倍),这是个体现成本控制的关键指标。
你觉得在在城市里花最少的钱,跑最多的里程,是否就是绝大多数用户的核心诉求?像我也会问自己,我真非得买个豪华车??,还是实用点,免得麻烦?
这让我想起我坐在展厅,听销售忽悠:你的需求就是代步,功能别太多。说实话,微型纯电的最大优点也是用得方便。
但,有时候我又会疑惑:价格便宜是不是代表质量就一定不行?很多厂商把成本压得极致,零件用得很适用,比如车身用的塑料比铝厚两倍——我觉得储存和加工的工艺简直像在拼拼装拼销一样。
你会不会也觉得,买车前,要学会挑价格,别盲从?我有个朋友就买了个廉价微型,刚出厂几年就出问题,发现售后政策也不好。
(这段先不谈)
咱们对中端小车的关注也不少,比如海鸥、海豚,都是用成熟的技术和品牌认知拉人气。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了一组相册,发现里面有一张海鸥的车头细节,真觉得设计还挺有趣,看得出来,灵感大概取自某种雷达或未来感。(但我没细想过到底是不是)
像小米SU7刚上市,第一周销量就突破预期,估算在7000-1万(样本有限),说明新势力的动作还挺快。
从研发和供应链角度看,小米的成本控制其实挺关键的。它的零部件多用行业通用件,然后凭借手机产业链的经验来做整车。就像你用的手机零件,品牌不同,出厂调校就差那么一点,性能其实不算差。
我在想,电动车这种科技含量高的产品,是否真就意味着越贵越牛?会不会有个平衡点?
你听过那个词:性价比吧?但其实我后来发现,性价比就像跑步,你跑得越快,体能越好,效果越明显,但同时也费劲;反之,轻松点,效果可以打折,但坚持下来也不错。
微型车的续航和充电,究竟够不够?我粗算过,充满电大概80元左右(这段估算偏保守,实际会有浮动),相当于一百公里跑费不到10块,也就是说,按百公里油钱的五分之一简直像个替代油车的省钱神器。
这不禁问一句:为啥不把这个市场做得更大一些?是不是因为动力电池技术还没有大突破?或者是充电基础设施还不够普及?
但我又想了想,供应链的变化太快了。记得去年还很多车企死磕大容量电池,现在轮到小厂用小容量配合快充来拼的格局。就像快餐店,少量多次,反而能提高速度又降低出错概率。
(这段自我更正一下)我之前以为,微型车是不是就要比传统燃油车差多了?后来发现,别说性能,就是安全设计都在进步——毕竟整车结构也能做得很扎实,材质和技术提升日新月异,不能只盯着成本看。
你会不会也觉得,这市场是不是泡沫?其实我觉得,消费者的需求都很单纯,要的是用得快、便宜、够用。
也有高端市场的用户,他们追求科技、品牌、服务,但绝大部分还是捡漏型买家。
我还在想,吃个快餐的心态,买车也是,轻松、快捷。这是不是为什么微型车和经济型车还这么热?他们给我的就是快、巧、省。
(留个悬念)——到底未来微型车还能不能更智能、更安全?我觉得,可能会慢慢融合点自动驾驶的玩法,但未必会大规模普及。毕竟,车载雷达和传感器的成本还在,能不能像手机一样普遍到每个微型车?这我也没太猜透。
你们是不是也觉得,买车早就变成买个心情和买个片刻的安心了?不然,你怎么解释那些九成的人首买都选择微型或者经济型?这个市场还会不会被大品牌包围,还是会出现新势力的意外之喜?
微型车的流行,还是因为它的便利和低门槛。你有考虑过,下一辆车,是不是也得看个轻巧、划算、多用——甚至不用太花心思。
这辆车在我心里,始终像个用得顺手的老友。你说,明天的市场还会变得更奇怪吗?或者说,下一台车,应该注意什么冷门但重要的细节才能不被淘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