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欧洲汽车行业正陷入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荷兰政府强行接管中资控股的安世半导体公司,导致中国方面启动反制措施,限制部分芯片出口。短短几天时间,欧洲的汽车工厂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相继停摆。大众在沃尔夫斯堡的主工厂被迫关闭,宝马慕尼黑工厂暂停生产,奔驰S级轿车也因芯片断供减产。欧洲车企彻底傻了眼。
这场“芯片地震”的起点是荷兰的“强抢”。这家总部设在荷兰的安世半导体,2019年被中国企业闻泰科技收购。虽然总部在欧洲,但核心生产和研发都在中国,尤其是东莞工厂,几乎供应了整个欧洲汽车产业的关键芯片。根据数据,超过八成的欧洲制造企业在使用安世产品,德国车企依赖度最高。
然而,10月初,荷兰突然援引一部上世纪的《货物供应法》,以“国家安全”为由,直接罢免安世中国籍CEO,冻结公司资产,并宣布由荷兰政府全面接管。这一操作几乎等同于“明抢”。国际舆论炸锅了,连西方媒体都罕见批评荷兰“把殖民老路又走了一遍”。
面对这样的挑衅,中国迅速出手。10月4日,中方宣布对安世半导体实施出口管制,禁止其中国子公司出口特定产品。这一步棋打得干净利落——既精准反制,又让欧洲立刻感受到后果。失去了中国生产线的供应,欧洲汽车产业瞬间陷入停顿。芯片短缺让各大车企的库存消耗殆尽,生产线被迫关停。欧洲汽车制造协会警告,如果断供持续三个月,行业损失将超过200亿欧元,超过10万个岗位面临风险。
而在此时,德国的反应让人看傻眼。德国经济部长斯文·舒尔茨非但没有谴责荷兰的抢夺行为,反而公开表态支持,称“荷兰的决定没有错误,是非常明智的干预”。一句话让德国媒体和车企炸了锅。大众停产、宝马减产、奔驰缩线,可德国政府却在为荷兰撑腰。这种“政治正确”式表态,直接让德媒痛批:“我们的政客失去了理智。”
《南德意志报》评论说:“中国芯片断供让德国汽车业付出了代价,但这本质上是德国自己造成的。我们太依赖中国,却又对中国缺乏真正的理解。”另一篇社论更直接指出:“德国对华政策的失败正在摧毁自己的工业。”德媒的语气里,既有愤怒,也有无奈。
事实上,中德之间的关系早已不是单纯的“买卖关系”。过去20年,中国市场几乎撑起了德国汽车业的半壁江山。大众、宝马、奔驰在中国赚得盆满钵满,最辉煌时德系车在中国市场份额超过40%。靠着中国市场的销量与利润,德国汽车品牌才能维持全球领先的研发投入和品牌溢价。可以说,中国是德国汽车工业的“发动机”。
如今这个发动机熄火了。更讽刺的是,德国官员还在高喊“去风险”,要减少对中国的依赖,却没意识到这种“去依赖”反而让他们陷入更大的风险。芯片短缺、稀土紧张、供应链断裂——每一环都牵动着德国的命脉。
尤其是安世事件后,中国的反制措施堪称精准。安世中国通知欧洲客户:芯片供应可以恢复,但规则要按中国的来——结算货币改用人民币。这一要求一出,欧洲车企纷纷“排队签字”。宝马、大众、博世等巨头率先同意新协议。德国零部件采购负责人坦言:“为了不让生产线停产,我们别无选择。”
这场博弈里,中国没有喊口号,只用行动说话。人民币结算不仅绕开了荷兰和美国的金融管控,也意味着中国芯片已经具备了类似“硬通货”的地位。正如业内人士所说:“想造车,就得尊重供应链的规则。”这句话放在今天,正是对欧洲的现实警醒。
相比企业的务实,德国政界的态度却令人费解。就在车企签约的同时,德国经济部长再次挑衅,声称“中方不该过问稀土卖给谁、用在哪”。要知道,德国95%的稀土依赖中国,而稀土正是电动车、芯片、军工的核心原料。德国政府要求中方“无条件供货”,却不允许追踪用途,这种“双标”逻辑简直荒谬。
德国政客沉浸在“道义外交”的幻觉里,却忽略了最基本的现实:经济不是政治的附庸,更不是意识形态的筹码。没有芯片,汽车工厂就会停工;没有稀土,新能源就成空谈。政治口号再响,也换不来产线上的传感器和控制器。
如今的欧洲正陷入一种“自我制造的困境”。他们一边高喊“去风险”,一边又离不开中国的市场、原料和技术。中方这次的反制,正是让欧洲面对现实的一记当头棒喝。合作是双向的,不可能一边指责中国,一边要求供货。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欧洲政客与企业界的立场已完全背离。车企代表现实,政客代表意识形态。企业要活下去,就必须与中国合作;而政客为了选票和立场,不惜牺牲产业。大众、宝马的停产,是企业的痛;但在政客眼中,却不过是一场“可接受的代价”。这种脱离现实的态度,正是欧洲衰落的根源。
更荒唐的是,欧洲还把这场危机归咎于“中国不讲合作精神”。实际上,中方一开始并未全面封锁,而是提供了谈判与恢复空间。是欧洲的政治操弄,逼着产业链走向断裂。如今芯片断供带来的经济损失,最终由欧洲企业与工人承担。
在混乱中最清醒的,反而是德国企业自己。它们迅速调整态度,用人民币结算,用行动表达立场。这说明,在全球化的时代,市场规律比政治口号更有力量。只要有订单、有供应链,就没人愿意把自己逼进绝境。
荷兰可以抢,但要承受后果;德国可以挺荷兰,但要承担停产。安世事件让欧洲明白:没有中国的合作,欧洲制造根本无法运转。
德媒那句“我们把中国想得太好”,其实说反了。真正的现实是,德国太低估中国的决心,也太高估了自己的底气。中国不是那个任人摆布的制造国,而是掌握关键资源和技术的大国。
安世事件已不只是经济新闻,而是一场关于欧洲未来的考验。政治可以强硬,市场却是冷静的。德国可以为荷兰辩护,但停产的工厂不会说谎。现实正在告诉欧洲:任何忽视合作、滥用政治的行为,最终都会反噬自己。
中国没有关闭合作之门,但底线清晰:尊重互惠、平等往来。谁要把中国当成对手,就得准备好承受代价。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