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像风一样自由:
我要像风一样自由,飞是什么感觉!?
在地球表面,能助你实现风的自由和飞的感觉的,最佳选择就是摩托车。
我爱摩托车,叶公好龙,因此我会用爱屋及乌的眼光审视美日意,尤其日本。
日本摩托车四大家族:
在摩托车领域,日本具有神一样的地位:无论是产量、相关技术、市场占有率、汽摩文化还是口碑。
在日本,生产摩托车的主要有四大厂商,而这四家厂商基本上也可以理解为是世界摩托车的四大家族,它们按排名分别是:本田、雅马哈、铃木、川崎。其代表产品如:金翼、隼、武士刀、忍者等。
注:除了雅马哈外,四大家族的名字均取自其创始人姓名。
日本摩托车四大家族LOGO
论产量,日本摩托车四大家族举世无双;论技术,也就欧洲能与之相较(日本摩托车技术源自欧洲);论口碑,省油、质量好,日本摩托车全球公认;在衡量摩托车综合性能的舞台——摩托GP大赛中,日本人常年占据封神榜榜首。
在摩托车行业,本田的地位就相当于手机行业的苹果,常常成为很多同行业口号中要对标的那个人,那个经典的翅膀标在摩托车行业的人看来,就是那似乎不可逾越的昆仑山。
摩托界的图腾:本田摩托车LOGO
在素人的眼中,似乎速度才是技术的象征,不谈概念性产品的话:铃木隼是前任速度王者,川崎H2则是现任速度王者(专业赛车H2R在专业直线赛道上的测试成绩为400+公里),而民用能上牌版本,则被限制在299公里每小时。因此,300公里每小时在摩托车行业成为为反内卷而约定俗成的红线。
注:说到速度,有好事者经常安排意大利四轮超跑与日本二轮超跑进行速度比拼,但从客观上讲,四轮超跑与二轮超跑的速度竞争并不公平,原因在于:
1:二轮超跑的驾驶者的重量约为车重的三分之一;
2:从流体力学来讲,人+摩托车的风阻远大于具有光顺表面的四轮超跑;
3:二轮稳定性较差,在转弯时降速更多;
4:二轮超跑对驾驶者的技术要求非常高。
然而令人“诚惶诚恐”的是,四大家族在摩托车领域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但于它们来说,摩托车却并非主业,如本田的主业是汽车、发电机、农机等动力机械;雅马哈的主业是电子乐器、音响、发动机等;铃木的主业是汽车、吉普车等;川崎的主业是造船、重工、铁路、机器人、航空航天等。
注:在摩托车生产方面,川崎仅制造高端产品,而不是像其它三家具有丰富的产品线,高中低端通吃。
据说当年强大的雅马哈发动机眼热于汽车利益,因此欲进军汽车制造,而此时的丰田公司由于国内外的市场竞争日趋残酷,因此与雅马哈达成君子协议,即:丰田不进军摩托车和船用发动机制造,而雅马哈也不得涉足汽车行业。此后,相关规则衍生成为各公司默许并遵守的护城河。
现在我还记得少年时的我在塘沽水货市场第一次看见日本摩托车时的情景,我被深深的震撼到了:蓄势蛰伏的猛兽一般, 给人一种暴力压迫感, 整个车身泛着工业工艺的精致感与暴力机械的科技感,不怒却自威。 这种融合了速度感、工业美学与力量的设计,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某种深层次的内容。如果你不理解传说中的机械科技的尽头是艺术,那眼前这个东西就能将其具像化。这是我在人间,第一次接近“变形金钢”。
低啸的引擎的轰鸣像蓄势的猛兽一般,更是能直达G点,虎啸山林万鸟飞 ,有种枭雄即使落幕却也是舍我其谁的气魄。
有这东西在旁侧辅助, 仿佛就拥有了睥睨天下伴我纵横的资本,征服远方弹指刹那,夫复何求。
日本典型四缸大跑车架
在产品方面,日本四大家族的大跑与街车,明显技高一筹:技术高、省油、速度快、质量好、分体式车把、外型经典极致,坚持长期主义且由于规模化生产因此价格适中,这些理由就是日本摩托车能行销全球的原因所在。
结束语:
尤记少年时,我见过天虹90(天津本田生产,据说发动机和化油器是进口自日本本田,其它零件国产)。在那个年代,这辆车就是天花板:静音、省油、质量好、同时还做到了发动机体积小力量越很大。但后来才知道,这款发动机在日本国内早就属于淘汰的东西,拿到当时的中国,却被大家顶礼膜拜。
中国目前存在几十个摩托车主品牌,如果算上子品牌,至少过百,但在技术上据说仍与日本有一定的差距,而在除了中国以外的市场占有率上,全部加起来,距离本田一家也是望尘莫及。过于内卷的大环境,自掐与内耗导致才华横溢们骈死于槽枥之间,在疲于奔命、负能量满满和没有试错机会的勤劳中,如何专注、如何认真思考?在急于套现的大环境下,允许你坚持长期主义吗?
共勉。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