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0亿元的债务压顶,再加上破产重组,看起来,这家曾经辉煌一时的威马汽车已经走到了尽头。在10月初,它的官方账号却发出了一条意味深长的消息:“好事将近,敬请期待”。什么好事?能否真的扭转局势?威马这次还能挺过来吗?这些问题扑面而来,像一场等待揭晓的“悬案”让人充满期待和怀疑。不仅行业从业者关注,普通消费者也好奇:一家濒临破产的企业,凭什么还能挣扎着翻盘?
威马汽车曾是中国新能源汽车领域中的明日之星,以“性价比”与科技感吸引了众多消费者。如今提到威马,大多数人想到的可能是深陷债务泥潭的失败者。站在台前,威马曾信誓旦旦要成为中国电动车领域的新标杆,而现在,通过破产重组恢复元气的消息恐怕连它自己都未必敢高声宣扬。
这背后有些耐人寻味。上海第三中级人民法院早在今年4月批准了威马的重整计划,但威马到现在才开始积极复产,而且是依赖翔飞汽车这样的“救火队员”。关键来了:翔飞汽车接管后为何选择高调发布供应商白皮书以及复产计划?他们背后有着怎样的算盘?威马真的能淡化过去失败的污点吗?
我们不妨先拆解威马的重组背后的故事。从细节来威马迈出的第一步是翔飞汽车的接盘,这位“新东家”接掌了威马旗下四家核心公司。其次就是翔飞发布的白皮书,明确了威马的复产路径。根据翔飞的规划,威马今年复产的首批车型是两款老款车型EX5和E5。这让人不禁疑问:老车型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翔飞为何仍选择先复产它们?
翔飞汽车的负责人解释道:“复产E5和EX5可以依托威马此前的生产线和技术体系,降低复产难度和成本。”看似是一个审慎的选择,但也暴露了更深层次的问题——威马的大多数技术储备已经过时,而打铁还需自身硬,用早已不新潮的产品去说服挑剔的消费者未必奏效。
消费者对威马的态度也异常复杂。威马的老用户吐槽不断,尤其是车机系统问题尤为突出。车机系统瘫痪,比手机没信号还让人抓狂。试问,如果最基本的功能都难以保障,复产之后,威马还有多少机会去争夺市场?
眼下看上去威马的复产计划已经雷声大、雨点也来得差不多,一切似乎步入正轨。这表面的平静之下暗流涌动。多家供应商仍然对威马缺乏信心,甚至质疑翔飞的接管能力。毕竟威马此前积欠的不仅是债务,还有信用。在尚未恢复供应链信任的情况下,有业内人士担忧,这份复产白皮书会不会又是一场“信用泡沫”?
复产目标也遭到了外界的批评。威马喊出了到2030年实现年销量100万台的计划,这是一个让人眼花缭乱的数字,听起来非常振奋人心。但具体怎么做到?翔飞在白皮书中的细节乏善可陈。更让人担忧的是,在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东南亚和中东市场能否如期成为威马的“救命稻草”?面对这些问题,威马方面保持着低调,似乎不想回应过多质疑。
而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他们关注的核心问题依然是:车好不好开,售后服务跟不上怎么办?这些非常具体且接地气的问题,无论如何营销都绕不过去。如果威马无法快速恢复口碑,那么连门口站着的用户都不会选择回头。
就在所有质疑声中,威马又开始展露出它最后的反击姿态——秘密研发、谋求技术革新。翔飞汽车的内部人士曝光了一项重磅消息:威马正在筹备下一代智能车机系统,新系统或以AI技术深度集成,能实现全语音操作,预估能够解决此前老用户吐槽的使用体验问题。
更重要的是,威马正悄悄联手几家国际性零部件制造商,计划推出全新新能源车型。相关人士透露,这些国际性合作伙伴将在电池技术上提供支持,还可能为威马引进更高效的生产设备。这一消息之所以具有爆炸性意义,是因为威马此前根本无法承受国际合作的成本。这次破产重组后,突然有了国际合作的资源,会不会是它翻盘的最大底牌?
威马“海外布局”也开始明目张胆地加码,它在泰国KD工厂的准备工作,正渐渐从早期规划阶段进入实际施工。这意味着即使国内市场竞争激烈,威马也有意图换条赛道,与中国同行在海外市场直接展开角逐。这一招让人隐隐感觉到一种“破釜沉舟”的气息:威马不单是为了活下去,而是试图重新定义“活得有质量”。
豪言壮语总归不能代替现实中的困难。泰国工厂布局是否能如期完成,威马自己仍抱有疑问,原因在于很多东南亚国家的新能源政策并不稳定。国际零部件合作也面临障碍,尤其是在全球供应链受到宏观因素压制的背景下,威马的资金链是否会再次绷紧?
更大的潜在威胁是消费者的态度。威马曾经的用户对这个品牌的忠诚度已经非常低,愿意重新购买的人几乎只是少数“铁粉”。即使新车顺利上市,市场教育的成本以及品牌修复的时间都将是漫长的。而对于那些曾经受损失的供应商来说,威马的复产计划不只是形式上能打动人,还需要实质性的行动。
新能源汽车竞争日趋白热化,从比亚迪、特斯拉,到后起之秀的理想、小鹏,每家都在产品力上拼得如火如荼。顺风车的时代过去了,“后崛起者”还有多少分一杯羹的气力?面临这些问题,威马的未来依然悬而未决。
翻看威马的重组故事,不免让人感到一种似曾相识的戏剧感:带着巨额亏损的企业,高调宣告复产,重新吸引公众注意。的确,威马这一系列操作除了“自救”的意图,还肩负着说服市场的使命。但问题回到消费者自身,大家真的愿意为威马的“二次复生”买单吗?
更让人隐隐担忧的是,这次重组的一些关键点仍显得有些“踉跄”。靠老车型重新开局,无论从技术还是市场定位来都给人以“重新捡起旧日的壳子”的感觉,而不是强有力的突破。于是问题再次摆到消费者面前:如果老产品没有任何亮点,新的生产计划又遥遥无期,威马会不会再次陷入深渊?
对于威马的困境,您怎么看?它是再崛起的励志故事,还是昙花一现的商业孤例?复产两款老车型背后,是以低成本拼市场,还是再度忽悠消费者?让我们在评论区聊聊:威马这次能否成功翻盘,还是已经输掉了最后的机会?
全部评论 (0)